AI互動不能取代真實人際關係

職場困擾、升學壓力、人際關係……當下,不少人在面對心理壓力時,傾向於向交互式人工智能(AI)傾訴。AI因即時響應、無評判態度等特點,成爲部分人的“情緒出口”,甚至在不少青少年人羣中,AI作爲傾訴對象的受歡迎程度已超過家人。把AI當作傾訴對象,靠譜嗎?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主任醫師黃薛冰表示,青少年是數字世界的原住民,對交互式的AI軟件接受快,這和青少年的心理特點有關,他們的交友需求較爲強烈。另外,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其自我意識以及自信心尚在建立中,與他人社交時容易缺乏自信,有時感到羞怯,擔心別人評價自己、不接納自己。青少年和AI交流時沒有這樣外在的評價,會更加放鬆地吐露心裡話,這是孩子們喜歡AI的原因。

儘管AI能提供即時情緒安撫,但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離不開真實的社會互動。“社會化過程中,個體需要通過他人的反饋調整行爲認知,學習社會規範。”黃薛冰說,真人交流中的評價、表情、肢體語言等,能幫助青少年跳出自我視角,學會共情、理解社交邊界。而長期依賴AI,可能導致情感識別與表達能力退化,甚至出現“機器人化”傾向——情感淡漠、社交疏離。

“AI互動可作爲心理壓力調節的短期輔助手段,但不能取代真實人際關係。”黃薛冰建議,家長和學校應關注青少年的社交需求,通過團體活動、心理健康教育等方式,引導其建立健康的社交模式。(經濟日報記者 吳佳佳)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