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原產地認定新規出爐 模擬芯片、晶圓代工領漲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倪雨晴 深圳報道

關稅博弈升級後,進口芯片成爲業界關注焦點。

中國海關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集成電路進口金額達到3857.9億美元,同比增長10.5%。目前芯片巨頭主要分佈在美國、韓國、歐洲等區域,中國對美國產品加徵關稅後,進口芯片成本可能上升,所以芯片原產地的判斷就尤爲重要。

4月11日,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發布《關於半導體產品“原產地”認定規則的緊急通知》。通知指出,根據海關總署的相關規定,“集成電路”原產地按照四位稅則號改變原則認定,即流片地認定爲原產地。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建議,“集成電路”無論已封裝或未封裝,進口報關時的原產地以“晶圓流片工廠”所在地爲準進行申報。

這意味着,不論哪國芯片企業,只要流片的晶圓廠不在美國,基本不受關稅影響。比如,英偉達、AMD、高通是美國的fabless廠商,但都會在臺積電流片。那麼,這些芯片的原產地就可以認定爲中國臺灣,進口商採購時不用考慮關稅成本。

目前,國內手機廠商的CPU供應商主要是高通和聯發科,存儲芯片供應商有三星、SK海力士,他們的晶圓流片廠主要在中國臺灣和韓國。根據最新原產地規則推測,手機的核心零部件不會受關稅影響而漲價。同理,AMD供應電腦CPU,也無需漲價。

與此同時,在美國晶圓廠流片、製造芯片較多的企業,預計受到關稅影響。比如英特爾、德州儀器、美光、ADI等,他們大多是IDM模式的廠商,都在美國有產能佈局。進口這些公司在美國生產的芯片就要受到加徵關稅的影響。

但是影響程度也要具體看公司的產能情況。以英特爾爲例,英特爾的晶圓廠主要分佈在美國、愛爾蘭、以色列,三地都有先進製程,可以進行協調,影響相對可控。而德州儀器的晶圓廠雖然主要分佈在美國本土和亞洲地區(日本、中國等),但是核心的產能集中在美國,所以德州儀器將在中國市場面臨較大挑戰。

接下來就要看芯片大廠們如何強化全球化產能佈局,來滿足不同區域的需求。

再從晶圓代工廠的角度看,目前全球前十大晶圓代工廠分別是臺積電、三星、中芯國際、聯電、格芯、華虹集團、高塔半導體、世界先進、合肥晶合。其中臺積電佔據了60%以上的份額,因此大部分芯片設計廠商都會在臺積電流片,可免受關稅影響。而前十名中只有格芯是美國晶圓廠,近日有傳聞稱格芯考慮和聯電合併,未來走向還需觀察。

芯謀機構分析指出,當前的認定辦法還是延續關稅大戰之前的認定原則。這是國家根據中國電子產品行銷全球的現實需要,做出靈活處理,同時現行規則還暗含着對美國半導體產業的反制,可能導致美國芯片製造和半導體設備向美國之外轉移。

多位業內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目前不少客戶在拉貨、備貨、囤貨。雖然現在沒有漲價,但是大家都在混亂中觀望,不少訂單停止報價。

另一方面,隨着貿易摩擦持續,將進一步推動半導體國產化趨勢。如果按照封測地,主要在東南亞和中國臺灣,廠商可以繞道,現在按照新規在美國流片的可能都要徵收125%的關稅。所以,但凡能夠替代的芯片品類,都有機會獲得更大市場。

信達證券認爲,近年來我國半導體產業鏈自主能力已逐步提升,對美國產品的依存度逐年下降。根據海關總署數據,2019年我國從美國進口集成電路產品的比例爲4.4%,2023年已下降至2.4%,但部分領域對美國依存度仍較高,此次關稅政策或進一步推動半導體自主可控。

雖然目前國內在高端芯片上仍較薄弱,但是成熟製程領域已有不少突破。比如,在模擬芯片、MCU、存儲芯片、服務器芯片等領域都有不小進展,尤其是近期模擬芯片受到熱議。

伴隨着半導體原產地認定規定出臺,龍頭德州儀器、ADI等模擬芯片大廠或受到關稅影響,國內的競爭者們也在爭奪更多的替代空間。4月11日,模擬芯片廠商和相關晶圓代工廠都大幅上漲,聖邦股份、納芯微、思瑞浦、富滿微漲停,傑華特上漲16.34%,卓勝微上漲13.65%,晶圓代工廠華虹公司上漲19.75%。反觀德州儀器,當日股價下跌7.61%,創下2024年以來新低。

花旗近期的報告指出,中國關稅反制將利好國內模擬、CIS、射頻前端等成熟製程產品,受益廠商包括聖邦股份,韋爾半導體、卓勝微等。

其中,在TI的價格優勢被削弱後,中國的模擬廠商在本土化客戶中可能進一步擴大份額。“據我們估算,中國模擬芯片廠商合集營收佔全球市場份額6%~8%(領先廠商也只有約1%的市場份額),這爲進一步國產化留下充足空間。”花旗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