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爲何成了孩子的“情緒敏感期”?
百花初放的新春時節
爲何會成爲青少年心理問題的“隱形高發期”?
生物鐘紊亂引起的激素震盪
過敏反應催生的情緒低潮
學業壓力疊加的適應焦慮
多重變量正悄然擾動花季少年的心靈晴雨表
從運動喚醒多巴胺到家校共建情緒安全網
這場心理護航行動需要師生家長共同參與
一起來看——
春天,萬物復甦,陽光明媚,本該是充滿希望和活力的季節。校園裡鮮花初綻,新芽吐綠,連廊下的讀書聲都染上了陽光的溫度。但季節交替帶來的晝夜溫差、空氣溼度變化,疊加學業壓力、作息調整等因素,容易讓人出現“心理感冒”。
春季是抑鬱症的高發期,尤其是對於學業壓力大的學生。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中被稱爲“季節性情感障礙”(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 SAD),儘管SAD通常與冬季相關,但春季也可能引發情緒波動。那麼,春季情緒波動的成因有哪些,又要如何讓孩子心情和春天一樣“放晴”呢?
春天爲何成爲“情緒高危期”?
氣候因素
春季天氣回暖,但氣壓較低,氣溫變化幅度大,因而人體代謝雖然進入旺盛期,卻容易出現內分泌紊亂的狀況。如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具有調節和喚醒情緒的作用。突發的回暖與高溫,都會引起體內激素震盪,誘發“情緒衝動”。
生理因素
春季日照時間變長,對於學生而言,原本適應了冬日作息的生物鐘需要重新校準。在春季,褪黑素的分泌規律因光照和溫度的變化被打亂。褪黑素不僅掌管着睡眠,對情緒也有重要影響。一旦分泌異常,就容易引發情緒波動,比如莫名煩躁、睏倦等。
過敏因素
隨着春季氣溫變化,人體屏障功能受到影響,過敏變得更加頻繁。除了常見的過敏性鼻炎,結膜炎、皮膚瘙癢、哮喘都是過敏的症狀。免疫反應造成的長期不適會導致注意力下降和情緒低落,進而影響孩子的心理狀態。
生活節奏因素
春季新學期,學生可能面臨新的學習壓力、適應新環境等問題。這些變化可能導致孩子們出現適應困難,表現爲莫名感到軀體不適,不願返校,焦慮、抑鬱、逃避等心理反應。
警惕青少年的“春季心理感冒”
情緒波動與焦慮
孩子們可能會感到情緒波動較大,容易焦慮或煩躁。他們可能表現出對小事過度反應,情緒不穩定,甚至出現失眠、食慾改變等症狀。
性格改變
原來是熱情、樂觀、合羣、善於交往的外向型性格的孩子,突然變得沉默寡言、孤僻,對以往合得來的人也不理睬或疏遠。
抑鬱症狀
孩子可能會有持續的情緒低落、悶悶不樂,興趣減弱、自我評價過低、身體異常難受等症狀。
慢性疲勞綜合徵
氣候變化可能影響孩子們的睡眠質量,導致失眠或嗜睡等問題。初期常有頭暈、失眠、心慌、易怒;後期表現爲睡眠不足、多夢、夜驚、中間早醒、失眠等,甚至嗜睡、萎靡、懶散、記憶力減退等症狀。
社交狀態異常
孩子返校孤獨感強烈,與他人相處時易怒,容易發生爭吵。或出現社交回避,不願與同伴交往。
家校聯合,讓心情和春天一起“放晴”
學生篇
規律作息:制定科學合理的作息時間表,每天儘量在固定時間入睡和起牀。小學生應保證9—10小時睡眠時間。規律的作息能穩定生物鐘,幫助身體適應春季變化,從而改善情緒狀態。
適度運動:春季是運動的黃金時節,運動能夠促使身體分泌內啡肽和多巴胺,這些物質能有效改善情緒,減輕焦慮和抑鬱感,還能增強體質,提升學習精力。課間去操場跑跑步,體育課打打籃球,揮灑汗水的同時,身體分泌的內啡肽能帶來愉悅感,有效緩解學習壓力,趕走壞情緒。
心理調節:要學會表達情緒,當感覺情緒不好時,向朋友、家人傾訴。可以學習一些放鬆技巧,比如深呼吸、冥想。每天花10—15分鐘進行深呼吸練習,找一個安靜的地方,慢慢地吸氣,再緩緩地呼氣,能幫助放鬆身心,緩解緊張情緒。
家長篇
密切觀察:家長要時刻留意孩子日常細微變化。關注孩子的情緒起伏,是突然變得沉默寡言還是格外煩躁。仔細觀察學習狀態,及時捕捉可能存在心理問題的信號。
耐心傾聽:關注孩子的狀態,每天傾聽一刻鐘,對孩子的想法抱有開放的心態,不做過多評價和指責,允許孩子充分表達,這樣才能避免長時間的負面情緒積累。在孩子的成長旅程中,成爲他們的知心朋友。
平等溝通:創造輕鬆的溝通氛圍,與孩子平等對話。表達時注意以平等、尊重的語氣,避免說教。多用“我覺得……”,少用“你應該……”。表達完意見後,儘量以問句結尾,如“你覺得呢?”,讓孩子更願意接受建議。
優化環境:家長可以讓孩子把自己的房間重新佈置,貼上喜歡的海報,擺放上柔軟的抱枕,學習累了就靠在抱枕上休息。在這個溫馨的環境裡,孩子心情能保持舒暢。良好的環境能給人帶來積極的心理暗示,有助於改善心情,改善心理狀態。
健康飲食:合理的飲食有助於調節情緒,增強身體抵抗力。春季是生長髮育的好時節,爲孩子準備營養均衡的餐食。春季可多補充富含維生素B的食物,幫助孩子穩定情緒。
教師篇
課堂滲透:在日常教學中巧妙融入心理健康知識。通過講解課文、分析難題等契機,引導學生樹立積極思維。利用課堂討論,讓學生分享應對困難的經驗,增強心理調適意識。
觀察干預:時刻留意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關注那些情緒異常、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一旦發現問題,課後及時與學生交流,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與引導。
家校協作:與家長保持密切溝通,分享學生在校心理狀態。指導家長如何在家關注孩子心理健康,形成家校合力。共同探討學生心理問題的應對策略。
◎ 內容來源於成都教育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