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頻改革信號與穩定樓市股市成2025亮點
改革成爲高頻詞、穩住樓市股市被寫進總體要求、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這些重點、要點是如何定的?3月5日,《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負責人、國務院研究室主任沈丹陽,《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成員、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陳昌盛解讀《政府工作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並答記者問。
“改革”一詞出現40多次
談及今年《報告》的重點和特色,沈丹陽表示,今年的《報告》特別注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除了具體部署推動有效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深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等標誌性改革舉措加快落地外,在消費投資、教育科技、“三農”工作、生態環保、社會事業等部分都提出了改革任務要求。《報告》全文“改革”一詞總共出現40多次,是特別重要的關鍵詞。
今年的《報告》還特別注重體現“民生爲大”。在預期目標部分提出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在政策取向部分提出要強化宏觀政策民生導向,在重點任務部分也提出了一系列實實在在、人民關切的“惠民生”舉措。
穩樓市穩股市第一次寫進總體要求
物價溫和上漲是經濟運行健康的一個表現。《報告》將今年CPI漲幅預期目標定在2%左右。陳昌盛表示,這背後是一個更爲積極、政策導向更加鮮明的信號。在當前我國物價下行壓力大於上漲壓力背景下,向全社會和市場強化價格指標的導向作用,努力通過各種政策推動物價溫和回升,既可以保障老百姓基本民生不受影響,同時有利於提振市場預期、促進企業增加投資,使得老百姓有更多就業增收機會,有利於改善整個國民經濟循環。
樓市股市是經濟運行的重要“風向標”,要更大力度穩住樓市股市,就可以釋放財富效應,更好地提振消費、促進價格溫和回升。陳昌盛指出,宏觀調控中重視資產價格,把穩住樓市股市寫進總體要求,這是第一次。
連續兩年部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
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面廣、工作頭緒多,《政府工作報告》已經連續兩年對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作出專門部署。陳昌盛指出,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就是要着力打通制約經濟循環的一些卡點堵點,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更好暢通國內大循環。
今年的工作重點是要着力推進統一的基礎制度規則、統一聯通的市場設施、統一的要素資源市場、統一的商品服務市場、統一的市場監管。同時,進一步規範地方經濟促進行爲、招商引資行爲,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真正破除地方保護。陳昌盛表示,在這個過程中要做到破立並舉。堅決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行爲;推出新版市場準入負面清單,改革完善招標投標體制機制等。
經濟增長目標5%左右怎麼定?
今年經濟增長目標爲何設定爲5%左右?沈丹陽表示,該目標是經過反覆研究論證設定的,綜合考慮了國內外形勢和各方面因素,兼顧了需要與可能。這個目標可能高於國外一些機構的預測,但任何經濟預測都是假定條件下的推演,預測結果往往也會隨着環境條件、宏觀政策力度、改革舉措而有所改變。綜合中國經濟發展態勢、能力條件、支撐政策這幾方面因素,對實現5%左右的目標是充滿信心的。
中國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的態勢不斷鞏固拓展,經濟發展累積了很多積極有利條件。“今年設定5%左右的增長目標符合中國實際,符合經濟發展規律,是可以實現的。當然實現這個目標,也絕非輕而易舉,必須付出非常艱苦的努力。”沈丹陽說。
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爲何排第一?
《報告》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作爲今年十個方面工作任務中的第一條。沈丹陽表示,這主要考慮當前經濟運行的突出矛盾是需求不足,外部環境變化可能對外需帶來新的衝擊,在這樣的情況下,需要把發展着力點更多地放在內需上。《報告》特別強調要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綜合施策,把各方面的內需潛力都激發出來,使內需成爲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和穩定錨。
沈丹陽指出,擴大內需要加大力度深化解決消費能力不足、優質供給不足、消費環境進一步改善的問題。因此,今年在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加力擴圍基礎上,要從促進增收減負提升消費能力、增加優質供給創造有效需求、改善消費環境提升消費意願這三個方面共同發力,同時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
宏觀政策如何更加積極有爲?
今年的《報告》提出“更加積極有爲的宏觀政策”,如何體現“更加積極有爲”?陳昌盛表示,這是首次提出“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將連續實施了14年的“穩健的貨幣政策”調整爲“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這樣的宏觀政策組合就是要向全社會傳遞強有力的宏觀政策信號。
今年的赤字率提高了1個百分點、達到4%左右,赤字規模達到5.66萬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達到1.3萬億元,地方政府專項債也達到4.4萬億元,均創歷史新高。合計今年新增政府債務總規模達到11.86萬億元,比去年增加2.9萬億元。要儘可能早落地,這本身也是政策力度的體現。要能早則早、寧早勿晚,與各種不確定性搶時間,看準了就一次性給足,儘可能發揮政策的最大效能。
標誌性改革舉措具體有哪些?
沈丹陽表示,今年的《報告》強調要抓好年度改革任務的貫徹落實,既注重全面推進,又注重在重點領域要有所突破,特別是要推動標誌性改革舉措加快落地。
在財稅體制改革方面,今年將加快推進部分品目消費稅徵收環節後移並下劃地方。這項改革其實已經提了多年,今年下決心要加快。這有利於減輕生產企業的資金壓力,並且不會增加納稅人的負擔,還有利於引導地方改善消費環境,積極拉動本地消費。
在教育改革方面,《報告》提出將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這有助於降低家庭保育教育成本,也有利於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在醫療衛生改革方面,《報告》強調要深化以公益性爲導向的公立醫院改革,讓人民羣衆看病就醫更安心、更便利。
怎樣有效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
沈丹陽表示,按照《報告》工作要求,在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提振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信心方面,要突出三件事——抓環境、減負擔、優服務。要持續下大力氣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引導更多民間資本參與重大基礎設施和社會民生等領域的項目建設,開展規範涉企執法專項行動,集中整治亂收費、亂罰款、亂檢查、亂查封,堅決防止違規異地執法和趨利性執法。
“要加力推進清理拖欠企業賬款工作,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用於消化地方政府拖欠企業賬款,同時強化源頭治理和失信懲戒,落實解決拖欠企業賬款問題的長效機制。國務院已經做了研究,後續還會有很多硬措施出來。還要加大對民營企業、小微企業的融資支持,繼續下大力氣推動解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沈丹陽說。
如何推進“人工智能+”行動?
陳昌盛表示,今年《報告》提出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就是要抓住這次人工智能技術突破的機遇,使中國的數字技術與製造優勢、市場規模優勢充分結合,推動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廣泛應用,努力推動人工智能真正能夠賦能千行百業、走進千家萬戶。
陳昌盛表示,要讓人工智能儘可能在工業、農業、服務業中利用起來,積極支持大模型在垂直領域的開發和應用,讓人工智能真正賦能產業轉型升級,賦能新質生產力;要推動智能網聯汽車、AI手機、AI電腦、智能機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終端快速發展;加快人工智能在低空經濟、教育培訓、醫療健康等多場景應用。陳昌盛指出,在這個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大規模應用和快速迭代升級優勢,促進科技創新和市場應用的良性互動。
北京商報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