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反傾銷調查來襲,GE醫療能否扭轉市場份額下滑挑戰?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唐唯珂 廣州報道

關稅戰深入,企業傳導深入,GE醫療不斷面臨新的“大考”。

4月4日,美國醫療影像設備巨頭GE醫療股價跌15.96%,市值蒸發超50億美元。

當日,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公告,對原產於美國的所有進口商品,在現行適用關稅稅率基礎上加徵34%關稅;同日,商務部宣佈,對原產於美國、印度的進口相關醫用CT球管發起反傾銷立案調查、對進口醫用CT球管發起產業競爭力立案調查。

在生產端,CT球管是CT設備的核心部件。GE醫療相關醫療影像設備產品,目前已能在中國境內生產部分整機,但CT球管、超導磁體等核心部件仍依賴進口,關鍵零部件國產化率不足,進口依賴度超過80%。

與此同時,中國是GE醫療全球範圍內重要的生產基地。有接近GE醫療的相關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以北京基地爲例,GE醫療全球銷售的CT設備中超60%產自北京,設備出口額佔北京醫療機械出口額約50%。

在銷售端,目前中國已經成爲GE醫療的全球第二大市場,尤其是在國內高端影像設備方面,GE醫療佔市場主導地位,與飛利浦、西門子醫療等企業,共同佔據了國內市場的半壁江山。

BTIG分析師Ryan Zimmerman的數據顯示,中國市場約佔GE醫療2024財年銷售額的12%,其在中國生產製造的產品,包括成像和超聲設備,約有70%在中國境內銷售。

在中國宣佈對美加徵關稅前,美國於4月2日宣佈對所有貿易伙伴徵收最低10%的“對等關稅”,其中,對中國加徵的“對等關稅”爲34%。

4月6日,商務部召開美資企業圓桌會,GE醫療在內的20餘家美資企業代表參會。會議強調,關稅問題的根子在美國,希望美資企業追根溯源、澄清因果,發出理性聲音,採取務實行動,共同維護全球產供鏈穩定,促進合作共贏。

啓動調查

公開資料顯示,醫用CT球管是美國對華醫療器械產業鏈中實施限制、壟斷的關鍵環節。

反傾銷調查申請書顯示,國內醫用CT球管市場長期被國外企業所壟斷,美國和印度申請調查產品在中國市場上佔據主導地位,具有絕對的話語權和市場影響力。2022年至2024年,申請調查產品的絕對進口數量呈增長趨勢,所佔國內市場份額高達40%以上且呈上升趨勢。

申請人控訴,隨着生產技術的不斷突破和成熟,且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國內產業開始對美國和印度廠商構成威脅。因此,爲了進一步搶佔和控制中國市場,並藉此打壓國內產業的發展壯大,美國和印度廠商開始利用自身的品牌優勢、競爭優勢,進一步低價對中國市場大量傾銷申請調查產品,並對國內產業造成了全面的衝擊和損害。

此外,應國內產業申請,商務部還對相關產品發起了首起產業競爭力調查。

申請人提交的初步證據顯示,中國醫用CT球管產業起步較晚,產業處於發展期。受進口產品衝擊,國內產業經營困難,產業競爭力受到不利影響。申請人據此請求商務部就進口對國內產業及其競爭力的影響開展調查。

據商務部貿易救濟調查局負責人答記者問,兩起調查的區別在於,一是產品範圍不同:產業競爭力調查涉及進口的醫用CT球管產品,反傾銷調查僅涉及自美、印進口的部分滾珠軸承醫用CT球管產品;二是調查內容不同:產業競爭力調查是一項事實性調查,關注相關產品進口對國內產業及其競爭力的影響。

產業競爭力調查是一項事實性調查,不針對特定國家和地區,不影響正常貿易。反傾銷調查針對來自特定國家和地區進口產品的不公平競爭行爲,調查機關可根據調查結果作出是否採取反傾銷措施的決定。

Zimmerman認爲,GE醫療的前景可能取決於相關CT球管是進口到中國還是在當地生產製造。商務部是否將GE醫療和其他跨國公司視爲本地實體,也可能影響監管決策對公司參與招標過程和在中國這一重要市場銷售能力的影響。

CT球管是GE醫療在中國市場醫學影像業務中的關鍵組成部分,其供應鏈穩定性直接影響GE醫療在中國市場的設備交付與成本控制。

有華南醫藥行業研究員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若無法實現核心部件國產化或獲得政策豁免,繼續從外進口,GE醫療可能在生產成本與銷售價格方面受到影響,進而或將面臨市場份額持續萎縮、全球競爭力下降的風險。

在華增長困境

過去較長一段時間,GE醫療都位居中國CT市場第一名。但近幾年,GE醫療“行業一哥”的地位似乎在受到挑戰。

“即便沒有關稅這事,GE醫療想要守住在華市場份額也不容易。”前述研究員說。

2024年,GE醫療在中國區沒能交出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財報數據顯示,GE醫療在中國區去年營收23.6億美元,對比前期27.85億美元,減少了15%。

與此同時,隨着聯影、東軟、邁瑞等國產品牌的崛起,國內CT市場競爭正日趨激烈。自2022年聯影醫療在國內CT市場份額首次超過GE醫療後,聯影醫療繼續保持領先地位至今。尤其是在強調一切自主可控的時代背景下,政策對中標產品的國產化率設置了門檻,GE醫療等外資企業想要守住中國市場就必須加速本土化進程。

已經在華經營了一個世紀的GE醫療,深諳政策導向,早早開始佈局,在北京、無錫、天津、上海等多地建立生產基地。且目前來看,GE醫療的本土化戰略已取得一定成效。今年3月,海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揭曉的超聲集採項目招標結果顯示,GE醫療是本次唯一中標的外資品牌。

該項目總預算高達1.9億、總計200套超聲設備,GE醫療僅中標13套,中標總金額936萬元。剩下的全被邁瑞、東軟等國產廠商拿下。

在高端市場地位“鬆動”,中低端市場“失守”的現狀下,GE醫療等外資品牌持續面臨着中國市場份額的流失。此外,在國產廠商以價換量的競爭策略下,外企也被迫降價導致利潤縮水。

“未來集採規則可能會進一步向國產化傾斜,屆時國產化率低的外資品牌在中國市場的份額可能進一步被擠壓,國產升級或將加速。”前述醫藥行業研究員進一步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能否在未來3~5年內實現核心部件全面國產化,並重構適應中國市場的敏捷供應鏈,可能是影響GE醫療等外資品牌在中國高端醫療設備市場的領先地位能否被聯影等企業取代的關鍵因素。”

(實習生孫偉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