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數學思維如何培養?特級教師分學段支招

數學是一種探索世界的思維方式。每年的3月14日爲國際數學日,在這個理性而浪漫的節日裡,如何讓孩子從“怕數學”到“玩數學”,從機械解題到靈活思考?三位深耕數學教育多年的特級教師,從生活啓蒙、綜合提升到思維訓練,爲家長拆解培養數學思維的核心密碼。

學前階段

讓幼兒學會用數學表達

陳鳳偉(北京市朝陽區興隆小學書記、校長,北京市數學特級教師):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龍菲爾德說過:“數學不過是語言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培養幼兒(4-6歲)的數學思維能力,可以通過“數學”的表達,引導幼兒把自己的思維外化出來。如何讓幼兒把看到的、想到的問題表達出來?如何對接他們的生活經驗,發展數學表達能力?這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從能表達、敢表達到會表達,然後纔是“數學”地表達。

在生活中,家長要讓幼兒去觀察、去發現、去提問,要多和幼兒說說話,讓他們可以“安全”地把看到的、想到的說出來。家長切忌用自己的視角去質疑孩子,當發現他們說得慢、說得不那麼“合情合理”的時候,要試着去理解孩子,用“我猜你可能想說……”的語境引導孩子繼續表達,而不要用“你說的是什麼呀!”“你別瞎說!”這樣的話去截斷孩子想要表達的願望。只有在安全的心理環境下,孩子們才能精神放鬆、精力集中地投入到思考中,思維才能打開、延伸下去。

幼兒的語言表達和成年人不一樣,連貫性、邏輯性都會帶有年齡的特點。在與幼兒交流的時候,家長要注意傾聽他們的表達,允許幼兒的“嘴比腦子快”,用“再想想”引導他們要思考;允許孩子“心裡有數說不出”,用“你想說……還是你想說……你自己說吧!”搭個臺階。當沒有聽懂孩子的表達時,家長可以直接表達出自己的困惑,從而啓發孩子繼續表達。因爲這些都是孩子思維逐步條理化的一個過程。

生活中,家長要有意識地引導幼兒表達,提高他們的“數學”表達能力,表達的方式不只是“說出來”,數學“繪畫”、數學閱讀、數學表演等都可以。因年齡、性格、學習風格會各有不同,家長要注意給孩子多元表徵的機會。比如教孩子“3+5”,要怎麼表達呢?可以多元表徵,一是藉助手指、手勢,直接數出3和5,看到的結果是8;二是用擺物品的方式,看到3個圓片、5個圓片,3個桔子、5個桔子等,再用語言說一說什麼不同、什麼相同。從數量到數的概括,幼兒可以很直觀地理解,再讓他們把看到的、想到的用語言講出來或者圖畫出來,促進數學化的理解,而不是生硬地記住“3+5=8”。

小學階段把握數學思維培養的黃金期

陳立華(北京市朝陽區實驗小學教育集團校長,北京市數學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小學六年是塑造孩子數學思維與綜合素養的黃金期,家長在此過程中肩負重任。不同年齡段孩子的認知和思維差異明顯,家長應依據孩子所處的不同階段,採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促進其數學思維能力的提升。

低年級:啓蒙興趣,奠定基礎。低年級階段,核心在於激發孩子探索數學的濃厚興趣,發現數學在生活中的簡單應用。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家長要有一雙會發現“數學”的眼睛,將生活中的諸多事例轉化爲數學的核心概念或數量關係等,與孩子分享交流。如:在家中分蘋果,感受“多與少”的數量關係;購物時,讓孩子參與計算商品價格以及找零的過程等。通過家長對日常點滴生活的“再加工”,讓抽象的數學在孩子頭腦中具象化。如此一來,孩子就會在不知不覺間開啓探索數學世界的奇妙之旅。

中年級:強化邏輯,拓展思維。在這一階段,家長應當着重培養孩子思維的條理性與有序性,以此爲切入點,逐步推動孩子邏輯能力的發展。家長們不妨留意孩子的興趣點,順勢引導他們嘗試簡易的數學推理題目,比如探尋數字規律,從一組遞增或遞減的數字中,挖掘其內在的運算邏輯。孩子在破譯這些趣味“遊戲”的過程中,會不自覺地學會剖析問題、尋找方法,適時調整思路、探尋規律。此時,家長要鼓勵孩子按順序思考問題、有條理表達想法、多途徑解決問題。這樣以趣促思,能夠讓孩子在輕鬆的氛圍中不斷提升思維的敏捷度,逐步構建起嚴謹且靈活的思維體系。

高年級:深化應用,綜合提升。步入高年級,數學知識愈發側重實際應用。此時,家長不妨巧妙結合生活中的真實場景,爲孩子精心佈置“項目任務”,積極引導孩子調動已學的數學知識來攻克這些任務,以此着力培養孩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以規劃家庭旅行預算這一典型任務爲例,其中就涵蓋了交通費用、住宿開銷、餐飲花費等諸多內容。孩子將書本上的數學知識靈活運用到現實問題的解決中,不斷提升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在實踐中真正領悟數學的實用價值。

中學階段多“刷題”不如想明白、說清楚

張鶴(北京市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數學教研員,北京市數學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學數學肯定要做題,但是爲什麼要做題,並不是每個學生都能想明白,其實很多家長也不明白。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景——當孩子的數學成績出來後,如果沒有考好,家長對孩子的建議往往是多做一些題。這一現象在中學生家長中尤爲常見。家長認爲做題多、方法多、見的套路多,孩子的解題能力就會增強。其實,這種“刷題”的做法是把學習數學當成了體育訓練,以爲用大量的、重複的操作就可以快速提高成績。

實際上,數學學習是以思維活動爲主要內容,孩子在學習數學的時候,思考問題並不需要很快。家長應該鼓勵孩子“彆着急,你先把問題看懂”。如果孩子總是以考試的狀態去學習數學,強調答題速度,不思考、直接就算,時間長了,他就不會思考問題了。因此,家長不能拿訓練運動員的方法來教育孩子學習數學。

那麼,如何學好數學呢?我的體會是六個字:“想明白,說清楚。”

“想明白”就是學生要能夠看懂數學問題。每個家長都會教育孩子在數學學習上下功夫,但要明白的是,這個功夫不僅是指要花很多的時間,更重要的是要投入思維,要自己獨立地去思考數學問題。

“說清楚”就是要能夠用語言把你所理解的數學問題表達出來。有經驗的家長經常會鼓勵孩子用語言去表述問題,通過這種方式訓練孩子的思維,讓他的思維活動表達出來。一些學生拿到問題以後,張口結舌說不清楚,其實就是還沒有想明白。

每個孩子都不喜歡死記硬背知識,他們喜歡的是探尋知識背後的道理,對未知的探索正是他們學習知識的最大動力和興趣所在。家長不要過於關注孩子的考試成績,而應該看一看孩子會不會提問題,有沒有想不明白的問題。思維能力從哪裡產生,思維能力強是如何體現的呢?家長要教他們用最簡單的、最基本的概念來解釋問題。

學數學不是學結論,而是要探究結論背後的原因。如果學生能夠在學習數學的時候“想明白、說清楚”,就能體會到數學學習的快樂,數學思維能力也就會得到提高。

轉載請註明來源“現代教育報(ID: modedunews)”

如您對本文內容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發郵件至xdjyb18@126.com,我們將第一時間與您溝通。

策劃:鄧麗

編輯:韓衝

校對:蘇珊

審覈:張秋穎

終審:冉陽 常悅

關注教育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