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國|非遺版春節的勃勃生機源於傳承和創新

2025年的春節,看似尋常。滾滾煙塵、裊裊炊煙、濃濃酒香、聲聲祝福,組成了年的傳統譜系,也組成了中國人的精神圖騰。

然而,這個春節,又是自古以來最爲特別的一個春節。作爲首個非遺版春節,無論內涵還是氛圍,都體現出更爲宏大的境界。自此,春節的特殊意義又添了一層。

非遺版春節,絕不是概念的單純拓展,而更是對春節實質的提煉、對春節理念的“雕琢”。春節和非遺從來就是融爲一體的,例如,在歷史長河中,年畫也好,剪紙也好,都以獨特的形制託舉着春節和世人的情愫。非遺,從來都是春節的一個窗口。

從另一個視角看,非遺版春節的降臨,則擴寬了我們的視界,豐富了我們的表達方式,也向世界展現了中國春節的深沉韻味——世界非遺、中國春節,在過往相互成全,在今天環環相扣。在中國春節已經成爲聯合國假日的時代背景下,春節無形中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中國春節從未像今天這樣璀璨無邊,也從未像今天這樣激情萬丈。

君不見,從春晚舞臺到各大城市,衆多“歪果仁”登臺亮相、展現才藝,也絲滑融入中國人的年味中?

君不見,從北方到南方,水餃和年糕頻頻打破地理和民俗的界限,成爲中國人春節餐桌上的實用品和“吉祥物”?

君不見,從線下到線上,年俗文化都以共同的方式牽引着人心?

可見,非遺版春節,是傳統節日的現代共鳴。非遺版春節,突破了“文化拼盤”的侷限,營造了和而不同、雙向奔赴的語境。在這個特別的春節假日裡,年俗不斷迴歸,古老的節日不斷進行着創造性的轉化和創新性的發展。非遺版春節,讓傳統年俗跳出混沌的記憶框架,在當代生活中找到新的演繹方式。這種變化,讓老年人和年輕人、讓中國人和“歪果仁”找到了更多鮮活的對話和交流方式。

我們看到,大年初五迎財神的傳統,正在被一大批Z世代人所“接管”。

我們看到,囿於一地的社火和遊神,正在互聯網上引發狂歡。

我們看到,當下已有近20個國家將農曆新年定爲法定節假日。

將散落在民間的年俗枝蔓重新拾起,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世界意義,這是非遺版春節在形制和內容上的重大變遷。這是一種還原之術,更是一種昇華之術。

將司空見慣甚至熟視無睹的文化素材作爲新的連接點,激發無限可能,這是非遺版春節在“終極意義”上的極力拓展。這是一種有形的力量,更是一種無形的力量。

春節豈止推杯換盞?豈止千里奔波?豈止依依惜別?我們在享受,也在沉思。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春節可以變得更爲包容、更具動感。

非遺版春節,會如樹一樣不斷生長、不斷開枝、不斷繁茂,刻畫在中國人內心深處的非遺版春節特質會越來越鮮明、越來越活躍。這需要我們直面AI技術的考驗和未來的各種挑戰,通過發力推動文化建設,讓傳統年俗在現代社會生活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英歌舞走進一些地方的校園,成爲傳統文化課程;遊客在江南古鎮體驗打年糕、剪窗花,感受春節文化的魅力。凡此種種,都是非遺版春節的正確打開方式,也是非遺版春節的正確傳承方式。

春節晚會上,王菲奉上一曲《世界贈予我的》,歌者的技驚四座、詞境的溫婉如昨,都讓人難忘。“有人放煙花,有人追晚風”,道盡人世真諦,也道盡非遺版春節的勃勃生機。

現代快報/現代+首席評論員 戴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