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細治理激發夜經濟新動能

來源:經濟日報

當城市褪去白天的忙碌,霓虹閃爍之下,夜經濟的脈搏以獨特的節奏開始跳動。近年來,我國夜經濟市場規模不斷攀升,在釋放出巨大潛能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問題,需要重視並加以應對。

不少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演出散場之後,打車卻打不到,公共交通也停止了當天的運營。這既讓觀演人羣的回家路更波折,也一定程度上影響着從業者的生計。不少人因爲夜間交通不便縮短停留時間,消費支出自然受到限制,這不僅削弱了夜間消費體驗,更在微觀層面制約了夜經濟的長遠發展。

這樣的現實,需要多方協同,共謀破題之道。

夜經濟的持續繁榮,需要建立在公共服務體系的全週期適配基礎之上。夜經濟是時間資源再配置的產物,隨着人們休閒時間不斷增加,傳統商業形態在8小時之外不斷拓展,形成了增量的發展空間,實現了消費場景的物理延伸,這是對城市治理能力的全方位考驗。一邊是不斷上升的公共服務需求,另一邊是還未跟上的基礎設施供給,供需錯位呼喚城市運行系統儘快完成從“日間城市”向“全時城市”的轉換。

配套設施的短板是系統性問題,除了交通環節,城市照明系統覆蓋盲區形成的安全焦慮、垃圾分類清運機制缺失導致的市容頑疾、公共衛生保障不足引發的體驗痛點……這些看似細微卻在不斷重複的不佳體驗,被疊加放大爲影響消費信心的關鍵變量。發展夜經濟大背景下的城市治理,需要突破條塊分割,加強政策協同,從營業許可到治安管理,從噪聲控制到勞動保障,從市場監管到消費維權,都要錨定激活夜經濟新動能的目標。

發展夜經濟沒有一定之規,需要各地結合自身資源稟賦,依託城市人文底蘊,創造性地講好文旅故事,做好消費文章。這種與服務業緊密聯結的消費場景,生命力根植於文化基因的現代呈現,更是城市性格的具象表達。要避免各地美食街競相剋隆“網紅燈牌”,不要讓歷史街區被統一打造爲仿古商業街,更不要讓夜經濟淪爲沒有靈魂的燈光秀場。

夜經濟是消費升級的重要載體,考驗着在秩序與活力間尋求最大公約數的治理能力。構建適配的基礎設施、措施保障和文化表達,這些細節累積的溫度,終將轉化爲城市競爭力和軟實力,讓城市的夜晚真正成爲充滿體驗和機遇的“黃金時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