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愛軍師”一戰封神,年輕人用DeepSeek相親靠譜嗎?

自從DeepSeek在全球爆火後,一股智能化升級的浪潮幾乎席捲了各個行業,DeepSeek的手終於還是伸到了相親市場。近日,年輕人用DeepSeek尋找“最佳伴侶”一事引發熱議。據北京青年報消息,DeepSeek不僅分析出網友在相親中的優劣勢,還精心測算出目標人羣定位、渠道選擇策略、關係推進技巧以及風險控制提醒,甚至還給出了執行時間表。不少網友感嘆:找到了最強婚戀軍師。

在AI和算法的加持下,許多年輕人對使用DeepSeek來進行情感方面的分析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媒體調查發現,他們熱衷於藉助DeepSeek測算出自己“最佳伴侶”的畫像,或者乾脆將DeepSeek當作一位專業的情感分析師,向其提供自己的相關信息,從而獲取擇偶定位以及婚戀方面的建議。

比如,在北京青年報的報道中提到,有網友把自己的多維度數據毫無保留地提供給DeepSeek系統,他期望DeepSeek能夠扮演一名精通心理學(包括進化心理學、發展心理學、人格發展理論、親密關係)和神經生物學(涉及腦科學、激素對人格和擇偶的影響)的婚戀專家,從而爲自己尋找伴侶提供專業的建議。對此,DeepSeek不但很快給出了結果,還爲一些網友列出了形象管理要點,並且建議其將社交標籤設計爲“半導體工程師裡面最會講歷史的羽毛球手”,以此打造差異化亮點,提高配對成功率。

面對“戀愛軍師”一戰封神,也有網友表達了困擾。在現實生活中找對象,人們也不會死板地按照AI劃定的標準一一比對、全部遵從。須知,任何一個AI大模型都依賴於它輸入的數據,而這些數據的維度是有限的。不少年輕人就表示,對DeepSeek相親採取“有限信任”的模式,這折射出他們試圖在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之間尋找平衡的努力。畢竟,個人資料和AI測算出的匹配度只能做基礎篩選和判斷,用DeepSeek相親不應該追求找到完美伴侶,而是作爲一個參考和大方向,增加情感共振的可能。

就像最近大熱的AI主持人。雖然AI數字人播報有“比較優勢”,字正腔圓、吐字清晰,還配有點頭、眨眼的小動作,可謂栩栩如生,甚至播報做到了0失誤率。但主播、主持人以及新聞記者和AI播報最大的不同,並非所謂表情豐富、語音抑揚頓挫,而是能體現新聞應有的在場性、親歷性和情感共通性。

AI越是飛速發展,各行業越要實現“人的迴歸”。讓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不像機器,這纔是擺脫AI焦慮的根本出路。無論是用於相親,還是其他地方,AI技術目前依然只是提供輔助作用,一個能爲用戶提供不同視角的“軍師”或者說是整合資料信息的“助手”。相親始終要面對面,主持人一定要在現場,才能顯出“人情味”和“親切感”,這是DeepSeek充當“雲紅娘”或者其他AI數字人們無法實現的。

從某種程度來說,用DeepSeek相親雖然能教人們規避一些風險、提出有用建議,但也可能過濾掉那些充滿冒險的浪漫,更可能因爲數據滯後、信息量不足,讓人陷入標籤化、刻板化的信息繭房。就像網友留言:“那些不經意的吐槽和長談,比任何標籤更接近愛情的本質。”這也正是“人”目前不可能被AI技術取代的地方。

特約評論員 焦楊

上游評論投稿郵箱:sypl202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