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市南善治密碼 雙網融合書寫新時代“楓橋經驗”創新答卷

來源: 信網 責編:陸雲琦 2025-03-14 18:08:02

“叮鈴——”位於江蘇路街道上的一家商鋪門鈴輕響,店主李女士與巡查至此的社區民警開始攀談。“以前偶爾會遇到些小糾紛、小摩擦,影響生意不說,心裡還慌慌的,現在警網聯合巡邏天天見,監控探頭實時聯網,連停車糾紛都減少了”透過氤氳茶香,女店主細數着街區的變化。在青島市南區的大街小巷,“警格”與“網格”融合的力量正悄然改變着城市的基層治理生態。

數字見證平安質變。2025年以來,市南區零刑事發案已累計達到49天,這一平安成績單的背後,離不開青島市公安局市南分局2024年創新推行的“社區民警在社區”及“警格”+“網格”融合機制。新機制宛如一劑“強心針”,爲市南轄區的安全穩定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更似一張緊密的“安全防護網”,守護着居民的幸福生活。

社區民警在社區 從“駐點”到“紮根”的質變

每天早上7點30,珠海路派出所社區民警黃生敏就提前到了所裡,雖然派出所裡已經沒有了社區民警的工位,老黃還是習慣性地每天先來所裡轉轉。“先看看有沒有警情,這樣在社區走訪入戶的時候可以更有針對性地進行宣防”,黃生敏向記者說道。

2024年3月份,市南分局立足派出所“主防”職能,深耕細作社區警務,積極推行“社區民警在社區”制度,派出所內全面取消社區民警的工位,將社區民警辦公室設置在社區居委會。從此,社區民警“釘”在社區、融進社區,從“局外人”變成“家裡人”,將社區治理和平安管理相結合,全面提升公安工作在社區綜合治理中的參與度。

8點30分,黃生敏來到辛家莊社區警務室,梳理前夜網格員報送的12條社情信息。“現在警情處置時間大爲縮短”,這位“在社區”已365天的老民警深有感觸。網格員反映社區李奶奶最近接到電話,懷疑是詐騙電話。9點剛過,黃生敏和網格員一起來到李奶奶家。黃生敏打開警務終端,調出同類詐騙話術解析圖:“您看,這15條特徵裡對方佔了11條!”網格員遞上反詐宣傳冊:“上週咱樓剛講的案例,和您的情況一模一樣。”“幸虧你們來得及時,要不養老錢就沒了”,李奶奶握着黃生敏的手說道。

下午2點,黃生敏走訪了轄區企業;4點,黃生敏和網格員一起在社區做了反詐宣傳;5點30分,臨時調解了一起鄰里糾紛……市南分局自2024年3月實行社區民警辦公室整體入駐居委會以來,探索形成以“社區民警在社區”爲核心的“1+1+2+N+N”(包聯幹部、社區民警、社區輔警、網格員、羣防羣治力量)社區警務運行新模式,民警駐社區日均時長突破8小時,社區民警對羣衆熟悉率、羣衆對社區民警熟悉率分別同比提升13.3%、10%,矛盾糾紛調處質效大大提升,社區民警真正成爲居民身邊的“平安管家”。

“警格+網格”深度融合 從“單線突擊”到“系統推進”的提升

每週三上午9點,湛山社區的“警格+網格”融合工作例會準時召開。社區民警趙德強與社區居委會主任、網格員、物業經理等20餘人圍坐的會議桌上,既有上週治安形勢的研判數據,也有居民反映的樓道堆物等“微難題”。通過“問題清單—任務清單—督辦清單”的閉環管理機制,社區民警聯合社區居委會2024年共解決高空拋物、停車難等民生問題277件。

市南分局全方位打造街面“大巡環”和社區“小巡環”治安防控體系。在湛山商業街,社區民警、輔警與網格員的聯合巡查就是社區“小巡環”的生動實踐,“警格+網格”融合機制使基層治理從“單線突擊”變爲“系統推進”。

“這種機制讓專業力量與羣衆訴求精準對接。”湛山社區黨委書記王斌表示。

2025年1月份春節前夕,樓宇網格員在商場巡防時,連續兩天都看到一個年輕小夥子獨自坐在商場的長椅上,就把這事告訴了社區民警趙德強。趙德強與網格員一起來到商場,主動跟小夥子交談,發現這個小夥子近期工作壓力比較大。趙德強跟他談心,鼓舞士氣。後來,跟小夥子家人聯繫上,讓家人對其多關心。年後,小夥子找到了工作,還主動地給趙德強打來電話。“警網”聯動快速響應,主動出擊,落實了預防警務,實現了事心雙解。

“三色評定”+“三所一庭” 從“被動應對”到“主動治理”的轉變

市南分局社區民警與網格員協同工作,“信息聯採、矛盾聯調、警情聯處、治安聯巡、隱患聯排”,將排查出來的問題從簡單到複雜按照“藍黃紅”三色評定,簡單問題評爲藍色,“警網聯動”當場化解;評定爲紅色等級的複雜矛盾觸發“三所一庭”聯動機制。這一機制充分整合了多方專業力量:派出所搭建調解平臺,司法所指派專職調解員,律師事務所提供法律意見,法庭進行司法確認。通過“三調聯動”,各方達成一致意見後,及時出具治安調解、人民調解、司法確認等相關文書,快速修復社會關係,有效節約社會成本。

江蘇路街道齊東路社區,有兩戶鄰居因房屋裝修問題產生了糾紛,起初雙方只是偶爾爭吵,後來矛盾不斷升級,甚至發生了肢體衝突,網格員將摸排到的這一情況上報給社區民警張榮。張榮與網格員先到現場瞭解情況,判斷這起糾紛較爲複雜,不是簡單的鄰里小矛盾,於是按照“藍黃紅”三色評定機制,將其評定爲紅色等級的疑難矛盾糾紛。隨後,啓動“三所一庭”聯動機制。張榮多次分別與雙方當事人溝通,瞭解他們的訴求和想法,律師從法律角度分析雙方的權利和義務,指出可能面臨的法律後果。法庭工作人員強調了通過合法途徑解決糾紛的重要性。

經過“三所一庭”相關人員多次聯合調解,雙方達成一致意見,簽訂了調解協議,由法庭進行了司法確認。2024年市南區通過該模式化解婚戀糾紛、合同爭議、鄰里糾紛等5000餘起,真正實現了“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難事不出街道”的治理目標,讓基層治理從以往的“被動應對矛盾”轉變爲如今的“主動發現並化解矛盾”。

社區民警在社區,“警格+網格”深度融合……從社區民警兼任社區黨委副書記、“警網”工作例會的頂層設計,到“社區小循環”“三色評定調級”的末梢治理,再到“三所一庭”“五聯工作法”的專業支撐,市南區正用創新實踐詮釋着特大城市中心城區的治理密碼。這種“預防走在排查前、排查走在調解前、調解走在激化前”的主動治理模式,讓新時代“楓橋經驗”在青島沿海城區綻放出璀璨光芒,爲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提供了鮮活樣板。文/王麗梅 吳昊 陸彥蓉

[來源:信網 編輯:陸雲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