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名救援人員抵緬 醫療瀕崩潰
緬甸一個佛教僧侶走過因地震倒塌的佛塔。(美聯社)
緬甸28日發生強震,據軍政府最新統計已有2720人死亡、逾4500人受傷,重災區醫療體系瀕臨崩潰,政府罕見對外求援獲亞洲多國響應。全國1日共同發起悼念儀式,國際組織也迅速展開救援,然而,軍方震後仍未停止空襲,引發外界非議。
緬甸全國於當地12時51分舉行默哀,與地震發生時刻相同。緬甸軍政府宣佈全國哀悼一週,並於官方建築物降半旗。本次受災最嚴重的曼德勒爲緬甸第2大城,約有170萬人口,震後部分醫院嚴重損毀,使當地醫療面臨巨大壓力。世界衛生組織(WHO)表示,震後涌入大量傷患已讓醫療機構不堪重負,急需外科設備和各類藥品。《聯合早報》提及,火葬場也超出負荷。
地震4天后,許多民衆仍在露宿街頭,部分民衆因房屋受損無處可歸,也有居民擔心餘震摧毀岌岌可危的建築而選擇暫居戶外。當地救援工作仍在持續,軍政府宣稱,目前已有650人自倒塌建物中獲救,但由於道路損毀、通訊受阻、器械短缺等各項因素,救援行動格外困難。面對嚴峻災情,緬甸罕見請求國際援助,超過1000名外國救援人員已飛抵緬甸協助,中國、俄羅斯、印度、泰國、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已派遣人力及物資援助。
與其他國家相比,美國對緬甸地震的反應較爲遲緩。由於總統川普削減國際開發署(USAID)預算,導致原先應在24小時內啓動的緊急計劃被迫延後數日。美國國務院表示已派遣USAID小組前往緬甸,但相較於其他國家的迅速應對,美方行動仍落後。
此次強震發生之際,緬甸仍處內戰,軍政府與反對派組織的衝突持續升級。軍方震後仍未停止空襲災區,海外救災團隊也受到嚴密管制。聯合國估算在地震前,緬甸至少有350萬人因內戰流離失所,如今情勢更加嚴峻。
此外,日媒共同社警告,地震對緬甸經濟的負面影響或不限於一時,可能演變爲長期問題。曼德勒長年爲商貿與文化重鎮,當地工業發展也相當蓬勃,但內戰爆發後陷入低迷狀態,加上本次損及聯外道路及機場,經濟衰退恐更加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