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易過敏,這樣用藥更有效
進入秋季,尤其是到了9月,由於氣候變化、植物花粉傳播等,很多人可能會出現過敏症狀。這時,患者需要口服一些抗過敏藥物。那麼,大家對於抗過敏藥物瞭解多少呢?
抗過敏藥物有哪些
我們常說的抗過敏藥物就是抗組胺藥,專指通過與組胺受體結合而拮抗組胺病理作用的藥物,即組胺受體拮抗劑。目前已證明有4種組胺受體,其中H1受體激活會引起瘙癢,毛細血管擴張和通透性增加,呼吸道、消化道平滑肌收縮及腺體分泌增加,患者的臨牀表現爲瘙癢、紅斑、風團,以及鼻癢、流涕、噴嚏、氣喘、眼癢、結膜充血等症狀。本文所說的抗組胺藥是指組胺H1受體拮抗劑。
H1受體拮抗劑分爲第一代和第二代。第一代抗組胺藥多爲親脂性,易透過血腦屏障,產生中樞鎮靜作用,半衰期短。也就是說,患者服用這類藥物後容易犯困,而且一天需要吃2~3次。代表性藥物有氯苯那敏、賽庚啶、苯海拉明。
第二代抗組胺藥物與第一代相比,不易透過血腦屏障,半衰期長,也就是說,患者口服第二代抗組胺藥後犯困的概率要小,而且每天吃1次就行。常見的藥物有氯雷他定、西替利嗪、非索非那定、依巴斯汀等。現在,大家一般都會首選第二代抗組胺藥,容易失眠的患者睡前可以聯合使用第一代抗組胺藥。
抗組胺藥的適應證
抗組胺藥適合治療組胺參與的炎症和瘙癢。最佳適應證是變態反應引發的病症,如蕁麻疹、特應性皮炎、接觸性反應、嚴重全身過敏反應等。這類藥物也常用於多種皮膚病的止癢。但是,對於嚴重的全身過敏反應及重症藥疹,單純使用抗組胺藥效果不好,需要加用激素或其他抗炎藥物。
抗組胺藥通過結合組胺H1受體來拮抗組胺引發的反應,對於已經發生的臨牀症狀不起作用,因此,過敏患者在症狀出現前用藥並規律服藥效果更好,經常過敏的朋友最好在臨牀症狀出現前預防性用藥。一般情況下,抗組胺藥應連續、規律用藥,完全控制症狀直至痊癒。就算在症狀完全控制的前提下,也應該小劑量用藥,間歇給藥維持,如由一天1次改成隔日1次、隔兩日1次,直至停用。
特殊人羣
如何使用抗組胺藥
兒童
兒童過敏首選第二代抗組胺藥,可選擇適合兒童的劑型,比如口服液、糖漿、幹混懸劑。一般情況下,按藥品說明書的年齡限制應用是很安全的,家長不用太擔心。
妊娠期及哺乳期婦女
首選第二代抗組胺藥。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苯海拉明、氯苯那敏對妊娠期及哺乳期婦女來說都是相對安全的。目前沒有絕對安全的抗過敏藥物,妊娠期及哺乳期婦女可以遵醫囑酌情用藥。
老年人
第一代抗組胺藥物有中樞抑制作用,容易導致老年人摔倒,其抗膽鹼作用容易引起老年人排尿困難、便秘、心律失常等症狀,所以,老年人最好選擇第二代抗組胺藥。
肝腎功能異常者
依巴斯汀、咪唑斯汀、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通過肝臟代謝,肝功能受損者應減少劑量。阿伐斯汀、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非索非那定不通過肝臟代謝,可作爲肝功能異常者的首選藥物。腎功能不全者應根據腎功能情況,適當調整用藥劑量。
來源:《大衆健康》雜誌
文:河北省石家莊市人民醫院皮膚科 盧會秀
策劃:餘運西
編輯:陳秀超 李詩堯
校對:馬楊
審覈:秦明睿 徐秉楠
本文經「原本」原創認證,作者健康報社有限公司,訪問yuanben.io查詢【2D8R03AZ】獲取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