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全力建設能源之城算力之城文化之城

剛剛過去的2024年,大同市紮實推動高質量發展,不斷深化全方位轉型,錨定“跨入第一方陣”總目標,深入實施“融入京津冀、打造橋頭堡”重大戰略,紮實推動轉型“四步走”,持續深耕“四大賽道”,在努力建設能源之城、算力之城、文化之城的征程中亮點頻出,經濟發展動能持續增強。

從黑色動能到綠色矩陣

能源革命取得新進展

今年的大同市政府工作報告回顧了這座傳統能源城市2024年在能源賽道上的優異成績——晉北新能源基地落地開工,建成併網獨立儲能項目4個32萬千瓦、裝機規模全省第一,海博思創、陽光電源、國瑞協創等一批儲能裝備製造項目建成投產,全市電力總裝機達到1755萬千瓦,其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佔比54%、高於全省近4個百分點。同時,全市原煤產量達到1.62億噸,累計建成9座智能化煤礦,煤礦先進產能佔比達到85%。國電湖東、同熱三期“上大壓小”項目加快建設,化學儲能、抽水蓄能、重力儲能、飛輪儲能和壓縮空氣儲能等儲能業態全面發展……

從春天出發,向未來奮進。2025年,該市將持續深化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紮實開展煤礦“四個一批”,推動潘家窯、大西莊2座資源接續煤礦完善手續儘快開工,加快達子溝等4座煤礦產能釋放,確保全市煤炭產量穩定在1.5億噸以上。抓好國電湖東、同熱三期“上大壓小”項目建設,推動大懷線特高壓輸變電主體工程開工;持續發展壯大新能源,加快晉北新能源基地、37個風電光伏項目、14個儲能項目建設進度,推動大唐中聯等源網荷儲一體化項目開工建設,逐步建立以非化石能源爲供應主體、化石能源爲兜底保障、新型電力系統爲關鍵支撐、綠色智慧節約爲用能導向的新型能源體系;加快能源優勢向產業優勢轉化,推動海博夏初二期、陽光電源二期等項目加快建設,大力發展電子信息、裝備製造、換電重卡、生物製藥等新興產業,培育壯大先進製造業。

從輸煤輸電到輸智輸數

算力產業實現新突圍

作爲數字經濟時代的關鍵生產力要素,算力已成爲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支撐力和關鍵驅動力。大同市充分利用區域、氣候、能源、鏈路等優勢條件,將數字經濟作爲轉型發展的核心引擎和重要抓手,乘“數”而上、全“數”前進。這座曾經以煤聞名全國的城市,正向着“算力之城”目標奮力前行。

從2018年首次引進秦淮數據項目開始,該市先後引進秦淮、中聯、京東、抖音、山西秦雲基礎等5家全國數據中心龍頭企業,累計投運服務器68萬臺,年用電量突破43億度、營收完成46.7億元,成功獲批國家級數據標註基地,城市算力分指數位居全國第三,“算力之城”案例入選中國改革2024年度市域典型案例、榮登全國30個年度市域改革案例榜單。

下一步,該市將堅持圍繞建設環首都太行山算力中心城市目標任務,加快推進秦淮10期、抖音2期、中聯3期、秦雲超級能源綜合體等在建算力中心項目建設,力爭年用電量突破60億度;以綠電園區建設爲依託,吸引阿里巴巴、騰訊等更多龍頭企業集聚,引進建設AI人工智能訓練場等智算中心項目,力爭2—3年內全市智能算力佔比達到50%;持續拓展算力上下游產業,加快推動中聯聯志、寧暢科技等服務器製造項目投產達效,構建全鏈條產業生態;積極融入全國一體化算力網,在算網融合、存算一體、跨區域算力調度等方面進行探索,加快建設國家算力大通道佈局主幹線的核心節點和綠色能源就地轉化助力算力產業低碳轉型的示範城市,推動產業形態由“瓦特”變“比特”,經濟增長方式由“輸煤炭、輸電力”向“輸算力、輸服務”轉變。

從歷史座標到文旅IP

全域旅遊新格局加速形成

2024年,大同旅遊市場火爆出圈,文旅品牌叫響全國,成功入選“2024年地方文化國際傳播熱點城市”和“2024年度活力之城”。

全市A級旅遊景區達到35家,6家重點監測景區接待遊客1718.7萬人次,實現門票收入6.4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07.78%、35.29%。雲岡石窟建成全省領先的景區智慧化大數據綜合管理平臺,位列2024年度國家5A級旅遊景區100強第三名……這一組組數據,見證了去年大同文旅產業的蓬勃活力。

今年,大同市將繼續推動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以龍頭景區爲引領,加快構建全域旅遊新格局。完成雲岡石窟周邊區域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規劃編制,推動雲岡石窟積極申報世界級旅遊景區,持續推進雲學建設;推動恆山景區通過5A級旅遊景區景觀質量評審;提升平型關大捷景區接待能力;持續推進大同古城保護修復發展,擦亮“古都燈會”品牌;依託長城一號旅遊公路,串聯沿線景區景點,實現“全市域是景區,處處是景觀,村村是景點”。

與此同時,深度挖掘大同雕塑、古建、長城、火山等文化和自然資源,乘勢推出一批文創爆品,設計一批精品線路,創建一批鄉村旅遊重點村,實施一批文旅項目,舉辦“第八屆青少年雕塑作品展”等國家級展覽,開展“花木蘭”“樂居雁門”等原創專題展覽,發展自駕、康養、冰雪等多元業態,加快建設博物館之城、文化藝術之城、休閒康養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