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誠實面對變局 不負人民所託
旺報社評
自從去年11月川普勝選,因應川普2.0變局已成爲國際政治的顯學,唯獨臺灣與衆不同,賴清德政府仍活在美國前朝官員與臺灣獨派打造的同溫層中,繼續渲染美方空泛的政策聲明,製造川普持續支持臺灣安全的假象,忽視美國主流媒體及期刊對臺灣發出的警訊。
不宜擁抱川普黑名單
川普甫當選就開列一串黑名單,包括前副總統彭斯、國安顧問波頓、駐聯合國大使海莉、前國防部長艾斯培等人,後來又增列前國務卿蓬佩奧與海莉,預告永不錄用。但賴總統就任後先後接見了彭斯、海莉與蓬佩奧,有意無意間與川普打對臺。
前白宮副國安顧問博明在2021年元月6日美國「國會之亂」當天請辭,表明和川普路線保持距離,日前他再度訪臺爲《沸騰的護城河:保衛臺灣的緊迫行動》打書,賴清德總統、蕭美琴副總統分別接見,林佳龍以外交部長之尊站臺打書,除了自嗨外,毫無實質效益。
與賴政府互動的美方人士,全都遠離權力核心,當各國政要絡繹不絕奔向華府時,臺灣卻無法與川普政府建立溝通管道。正如《紐約時報》指出,臺灣高層對美臺關係表現出鎮定且充滿信心;但實際上和川普核心圈子無從建立管道;華府圈內人士認爲「看起來臺灣好像押錯寶。」
除了欠缺溝通管道之外,賴政府向美國傳達的訊息,幾乎是拜登時代的翻版,對川普團隊不具吸引力,無法贏得川普政府的注意與認同。如民進黨的「三鏈」策略,民主價值鏈、非紅供應鏈、與第一島鏈,與川普的思維與目標毫無交集可言,甚至可能引發反效果。
最近《紐時》、《華盛頓郵報》及《外交事務》專業期刊發表多篇關於臺灣的新聞報導與評論文章,針對川普重返白宮對臺灣不利發出警訊,但賴政府置若罔聞。
《外交事務》的「臺灣執念:美國戰略不應糾結在無法獲勝的戰爭」專文直言,臺灣對美國當然重要,但未重要到要與中國發生戰爭;美國要在第三次世界大戰與臺灣淪陷之間有「第三個選項」,在臺海發生戰爭時,美國不必派遣軍隊。
對於一中政策,《外交事務》專文指出,川普政府應強化一中政策,保持「戰略模糊」,勸阻臺灣不可獨立,恢復美臺來往限制,同時公開或私下向中共保證將會尊重中國的紅線,願意接受包括統一在內的兩岸和平解決分歧。這種「類棄臺論」出現在權威期刊之中,暴露出賴政府對美政策難度提高。
不能在同溫層中取暖
《華郵》則指出,川普威脅要併吞格陵蘭,接管迦薩走廊,以及美俄協商,烏克蘭可能要割地賠償,這種交易式途徑令臺灣忐忑不安,習近平會更大膽推動統一臺灣。《紐時》也報導,臺灣看着美國改與俄羅斯站在一起背棄烏克蘭,不禁憂心面對中國威脅時是否過於依賴美國支持。
臺灣問題頻頻出現在美國主流媒體,代表的是連美國都關切川普2.0對臺灣安全的衝擊,但從去年11月迄今,賴政府毫無應變政策可言,仍活在拜登時代的舒適圈中。賴清德在國安高層會議提示,臺灣持續展現自我防衛決心,加速強化國防;擴大對美國的投資與採購,促進雙邊貿易平衡;以及「全球半導體民主供應鏈夥伴倡議」,其中「半導體民主供應鏈」與川普的思維背道而馳。國家元首不肯面對臺積電變美機電的威脅,社會對經濟安全疑慮只會更深。
賴政府只能依賴政治話術來掩飾窘迫的局面,如美方聲明中重申臺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國務院官網刪除不支持臺獨,都被賴政府大做文章,擴大解讀爲川普對臺灣支持不變。倚美抗中,緊抱美國大腿仍是賴政府唯一策略,賴政府似乎無法脫離過去的窠臼,拒絕面對川普不是拜登,國際體系已從美國主導的單極體系,轉變爲多極體系的現實。
川普26日再度拒絕承諾阻止中共武力攻臺;澳洲智庫《洛伊國際政策研究》研究報告指出,全球193個國家中,已有119國承認中共的「一中原則」及中共對臺灣的主權主張,臺灣在國際社會更形孤立。不需國安團隊研判,賴清德只要多看看國際媒體報導就知道臺灣真實的處境。臺灣處境艱困由來已久,責任不在賴總統,但元首接受人民付託,就要誠實面對內外變局,不能在同溫層中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