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從連胡會展望兩岸下一個20年
旺報社評
4月29日是當年國民黨主席連戰與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舉行「連胡會」二十週年的日子。回顧國共兩黨放下歷史恩仇,促使兩岸邁向和解合作的這段歷程,對照再度陷入對立和緊張的兩岸與臺灣內部,仍有深長的啓示。
連戰格局高 書寫共同願景
許多人都還記得,「連胡會」的時空背景並不寧靜。2004年陳水扁在大選兩顆子彈爭議聲中連任,扁政府面對朝小野大、朝野對立的不利情勢,爲鞏固基本盤而不斷朝臺獨路線滑動,致使大陸推出《反分裂國家法》予以反制,臺海風高浪急。
兩岸關係險要之際,連戰接受大陸邀請,以國民黨主席加兩屆總統參選人身分赴陸訪問,開創自1949年兩岸分裂以來,國民黨最高層重返大陸的先聲。大陸以禮相待,給予連戰雍容揮灑的空間,臺式政治家風格在大和解的氣氛中氤氳九州,潤物無聲。不但讓大陸社會見識了闊別半世紀後全然不同的中國國民黨,連戰的格局和表現也刷新他的政治聲望。
當年達成的連胡會《共同願景》中,最早由臺方提出、對一中涵義展現各自詮釋精神的「九二共識」被兩黨共同承認,此後漸次寫入大陸各項重要文件和決議中,體現了大陸對兩岸特殊關係的嶄新認知和妥協勇氣。
2008年馬英九當選總統後,依據九二共識重啓的兩岸各項協商機制和所籤協議,更在實踐中反覆確立了兩岸在談判中位置平等、形式對等的地位,而非一高一低、誰主誰臣的關係。這對鞏固臺灣的地位和尊嚴貢獻尤大,更促使三通、投資保護、共同打擊犯罪、ECFA等豐碩成果結實累累。
連胡會正式觸及的許多關鍵懸念,包括臺灣參與國際活動,兩岸結束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等等,大陸第一次向臺灣正式表態:這些難題,都可以經兩岸共同協商解決,謀求解決辦法。
二十年後的今天,這些「深水區」的問題還未出現決定性的進展,但也已有過兩岸外交休兵、臺灣逐年參與世衛大會等成例。對於有待解決的其他問題,雖然歷經2016年以來的起伏跌宕,大陸亦沒有從「願意與臺灣一起商量解決」的立場後撤。足見當年「連胡會」的五點共同願景能夠鑄成,除了連戰和當年的國民黨人不懼讒譏、勇於赴會外,大陸也對許多問題下了不容易的決斷,拿出了着眼於長遠的誠意。
馬英九執政 開創兩岸榮景
除了兩岸互動外,「連胡會」的寶貴漣漪,還在大陸吹起了重訪歷史的春風。不論是隨之大熱的民國史熱潮,還是大陸官方對國軍抗戰功勳的肯定,以及民間志願者對大陸國軍老兵的慰問撫卹,都是國共融冰和解後才能解開的心鎖。如今,大陸在探討二戰勝利後國際秩序的重建、臺灣的光復、南海定疆劃界乃至西藏問題時,也都開始正面申述中華民國政府的歷史角色,不再諱莫若深。這些影響深遠的積極轉變,若要錨定一個點火瞬間,就必須回顧2005年4月的這一歷史時刻。
可惜,在綠營敘事鋪天蓋地的壓力下,國民黨自洪秀柱2016年訪京之後,就再沒有現任黨主席訪問大陸。在只看短線民調得失的小算盤下,這些年來,國民黨形同自棄了可以通過最高層黨職會晤,向大陸當局者直陳臺灣民心訴求,解決瓶頸難題,鞏固和平現狀的機會。隨之而失的,還有國民黨在兩岸話題上的主導權和主場優勢,如今連立委、縣市長正常赴陸交流,都能被污名化得幾無還手之力。
426大遊行的怒吼與集結,固然給藍白兩黨注入了一劑強心針。但是從政者不能只寄望民意天天沸騰,更得拿出決絕的堅毅和勇氣,大膽向民衆正告自己認爲正確的那條道路,並且在民意轉彎之前,自己就先實踐起來。這樣,才能在川普再次上臺、俄烏瀕臨停火、關稅戰打亂全球等世局驟變中,開拓新的路線、創造新的民意期許,扭轉時局的氛圍。
江山代有才人出。如今的國民黨要角們,都曾受惠也目睹過連戰、馬英九接續開創的兩岸榮景。接下來,有誰或哪個團隊能夠拿出新的南針,找到保障臺灣和平與民主俱全的道路,亦將決定國民黨在臺灣政壇的價值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