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文旅融合推進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韓婷
聚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主線,依託特有的文旅資源和特色文旅發展模式積極推進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繪製民族團結交往和諧畫卷,既是貫徹落實黨和國家有關民族地區文化和旅遊資源融合發展、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關決策部署和重要指示的體現,也是民族地區因地制宜,以文旅爲媒介,謀求創新發展和內涵式發展的體現。依託文旅融合,滿足各族人民經濟發展、文化需求、旅遊需求,不斷提升各族人民的文化認同和精神力量,使各族人民在認識、思想、行動上實現同頻共振和深度互嵌,在彼此欣賞、彼此瞭解中相識相交相知,是立足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大格局,不斷推進民族團結一家親,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度和廣度,真正讓“各族兒女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的正確決策。因此,各地區、各族人民要積極參與到文旅融合發展實踐中,努力挖掘文旅資源,共促民族文化與文旅發展之間的“雙向奔赴”。
以特色文化資源爲着力點
依託文旅融合推進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應全面梳理、系統挖掘當地特有的文化資源,同時結合文旅發展需求,探索針對性的資源利用模式。立足文旅融合大背景,系統整合當地特有的自然資源、生態資源、工業資源、歷史文化資源、民族風情等,建設文化資源庫,設計文旅融合線路,以“深度遊”“文化遊”的方式,加深遊客對文化符號、歷史場景、民族記憶的感知與認同。因此,各地區政府、文化主體、社會力量等應積極投入對當地特有文化資源的深層次挖掘中,以層次分明、類型鮮明、重點突出、價值多元的資源結構,夯實文旅融合發展根基。
開展文旅資源普查。地方政府和文旅部門應根據上級部門制定的文旅資源普查方案,結合自身實際制定針對性的資源普查工作方案、實施細則、普查標準、普查點位、操作規範等,確保文旅資源普查工作的規範化、標準化和專業化。地方政府應發揮自身組織協調、統籌規劃作用,牽頭企事業相關部門、地方文化機構、地方高校、社會力量、文化名人等成立專門的文旅資源普查小組,集中調研區域內的地文景觀、水域資源、生物資源、天象氣候景觀、歷史遺蹟、人文活動、文化遺產、建築設施等文旅資源,同時全面摸排非物質文化遺產、古書典籍、地方戲曲、歷史藏品等四類文化資源。普查小組應堅持實事求是、細緻到位,本着“應查盡查”的原則,主動深入田間地頭、社區街道、革命老區、深林溝壑中尋找文化遺蹟和文化資源,利用傳統手段與新興手段實現對文旅資源的數字化保存、記錄、修復和復現,建設完備的文旅資源數據庫,爲地區文旅發展提供系統的數據支持和資源支撐,同時同步推進成果編制、品牌梳理、開發建設工作,爲後期旅遊線路的劃定、旅遊產業的佈局、旅遊設施的建設奠定基礎。建立健全質量評估體系,將各部門、各主體的資源普查成果、普查進度等納入考覈評估體系中,強化各主體對資源普查工作的思想重視和實踐自覺。
以特色文化線路爲聯通點
在系統梳理文化旅遊資源的基礎上,圍繞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設計精品旅遊線路,將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民風民俗等有機融合在一起,真正以文旅融合的高質量發展推進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因此,積極推進單一旅遊景點向多元旅遊景點轉變,創意組合文旅資源,既可拓寬廣大遊客的知識面,避免傳統單一文旅線路引發的視覺疲勞和感官疲累,同時又可依託旅遊線路中不同的文化內涵、文化活動和文化服務,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不斷髮展。
設計精品旅遊線路。圍繞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進行有計劃、有意識的線路組合和景觀組合,將自然風貌、人文風貌等有機融合起來,選擇一些能夠反映民族交融、民族奮鬥的歷史文化場館,設計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示範旅遊線路。例如,雲南省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主線,設計推出10條主題旅遊線路,包括“紅色記憶·烏蒙、金沙江之旅”“千年茶道·多元民族交融之旅”“一步千年·民族共發展之旅”等。以“千年茶道·多元民族交融之旅”線路爲例,將香格里拉、麗江、大理等著名景點有機整合在一起,充分發揮該地區著名景點的影響力和輻射帶動作用,深度呈現出多民族文化在經濟、社會、文化、信仰、習俗等方面的交流交融,彰顯出多元民族大一統格局以及多民族互融互促的魅力,滿足遊客對多民族文化傳承史和發展史的學習需求。同時,設計“文旅+生態觀光”“文旅+休閒康養”“文旅+教育研學”等特色線路,爲線路內的景區景點注入新內涵,將與景區景點、文物展陳、歷史遺蹟等能夠反映民族團結、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關的事蹟、人物、故事、歷史史實等融入其中;注重在解說詞、講解詞、宣傳片、沉浸式舞臺劇目、藝術展演中融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關知識,從而強化廣大遊客的文化認同。例如,吉林敦化充分依託其民族團結底蘊深厚、各民族交融共生的優勢,積極推進文旅融合促民族團結進步事業高品質發展,以“民族風情+生態資源+紅色文化”等爲核心,設計一系列精品文旅線路和文化品牌工程。例如,在紅色文化研學線路中讓遊客感受民族大義;在冰雪文化旅遊線路中讓遊客享受民俗文化和地域文化。
以特色文旅品牌爲傳播點
文旅融合要堅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因此,加快構建豐富多元的文化品牌和文化載體,讓民族文化、民族團結教育、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寓於節日活動、文藝作品中,不斷推動可視化、可感化、可及性文化產品和供給服務的品質,潛移默化中加深廣大受衆對民族文化的認同與理解,也是深化文旅融合、促進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途徑。
常態化品牌推廣和陣地建設。不斷提升文化品牌的傳播力與影響力。其一,注重文創產品開發。各地區應以旅遊線路、旅遊資源爲核心,開發文旅產品,並在文旅產品上增設二維碼,爲廣大遊客將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帶回家提供便利。例如,各類文創產品、毛絨公仔、吉祥物、數字藏品等文旅產品的設計推廣和交易售賣都是深化文旅融合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舉措。其二,營造節日氛圍。依託特定民俗節日、慶典節日、紀念節日等開展特色文化活動,藉助那達慕大會、潑水節、火把節、月亮節等節日,讓遊客在感受多元民族風情的同時,強化對民族文化的魅力感知與文化認同。另外,依託重大活動、重要賽事等契機推廣文旅品牌,滲透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如,各地區可利用馬拉松國際賽事、民族嘉年華活動、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民族團結進步月的系列活動、文旅融合消費活動、文旅交易會、推介會、草原旅遊節,精心設計文旅活動,增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其三,開展多元文化活動。開展文旅融合促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常態化公開展演,涵蓋非遺民俗、非遺戲曲、非遺舞蹈、非遺音樂、話劇巡演等各類活動,不斷提升廣大遊客對文旅融合品牌的接受度與認同感,同時還可推出文旅融合促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關的影視作品、電視紀錄片、綜藝節目、訪談節目等,突破地緣、區域限制,使更多受衆能夠了解、走進民族文化。例如,河北承德圍繞避暑山莊及周邊歷史遺蹟所承載的“三交”歷史,深度打造了《鼎盛王朝·康熙大典》《草原絲路》等優質演藝品牌,用藝術形式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對民族團結一家親的追求。各地區還可在文化品牌融入文創產品、演藝節目等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文化品牌+教育”“文化品牌+動畫”“文化品牌+網遊”等跨界融合推廣模式,既有助於民族文化、文化品牌在多種應用場景的深度融合和廣泛滲透,也有助於更好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強化陣地建設。一方面,強化對文旅融合相關文化場館的建設。通過政府支持、企業融資、科研成果轉化、政策扶持等多種渠道獲取經費支持,強化對城市文化地標、民族博物館、中華民族共同體體驗館、民族融合博物館、歷史文化展館、絲綢之路博物館等特色標誌文化館的建設以及地方性公共文化場館的建設,將歷史文化場館融入文旅融合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中。另一方面,強化文旅融合相關配套設施建設。完善住宿、醫療、交通、通訊、餐飲、購物等各類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交通通達性的不斷提升進一步強化空間聯動,同時完備的服務保障機制也是深化文旅融合、促進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手段。
本文系安徽省高校科學研究項目——重點項目“唐遣邊疆民族使臣考”(項目批准號2023AH050528)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安徽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