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好“賞花經濟”賬

來源:經濟日報

當下正是踏春賞花的好時節,各地以花爲媒推出各種文旅活動。“賞花經濟”發展如火如荼。如何找到流量變現與生態保護的平衡點,算好生態價值和短期旅遊收益的大賬,需要引起重視。

隨着“賞花經濟”的發展,一些問題也隨之產生。比如,盲目打造花海,過度開發、違規擴建觀景設施,超負荷接待遊客,濫用植物生長調節劑,噴灑保色藥劑等,以犧牲生態爲代價發展旅遊的情況時有發生。

“賞花經濟”本質上是生態經濟,必須權衡好短期經濟效益和長期生態價值。堅持生態爲先是前提,各地應探索構建“生態成本與經濟效益”的全週期評估機制,杜絕以犧牲生態環境爲代價換取短期效益;尊重自然規律是關鍵,應防止人工過度干預、過度建設而造成生態破壞,充分挖掘本地特色,用好自然景觀,並創造更高的文化附加值;開展科學種植是保障,應通過動態監測土壤健康、花種輪作等方式,讓短期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

提升治理能力同樣是護航“賞花經濟”、保護自然生態的重要舉措。攀樹、折枝、亂扔垃圾、遊客踩踏導致植被退化等現象常爲人所詬病。景區應優化管理措施,對遊客進行分時段預約;一些鄉村休閒遊景區要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將景區部分收入投入生態修復,並引導花農轉型爲導賞員,讓村民成爲環境保護的直接受益者。

“賞花經濟”不能只侷限於賞花層面,還可在促進農文旅融合上發力,推動住宿、餐飲等相關產業聯動,激發鄉村休閒消費活力;構建“花+”產業生態,通過“春賞花、夏採摘、秋收糧”的模式,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趙 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