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爲一個民族已經起來”

◎劉永加

2025年全國高考的作文題目,讓沉寂已久的詩人穆旦火了起來。題目裡引用的穆旦這段詩,“我要以帶血的手和你們一一擁抱,因爲一個民族已經起來”,就來自他的長詩《讚美》。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錚,祖籍浙江海寧,出生於天津。1935年7月,穆旦從天津南開中學考入清華大學地質系,不久轉入外文系,並開始詩歌創作,在《清華週刊》《文學》等刊物上發表詩歌作品,儼然成爲北方詩壇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

全面抗戰爆發後,穆旦隨清華師生長途跋涉來到長沙,在暫設於衡山的臨時大學文學院繼續就讀。1938年1月,長沙臨時大學遷往昆明,成立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穆旦參加了聞一多、曾昭掄等師生組成的“湘黔滇步行團”,一路翻山越嶺,夜宿曉行,歷時兩個多月,跋涉1600餘公里。

遼闊的華夏土地,壯美的高山峽谷,人民苦難的生活與堅強不屈的精神,激發了詩人的靈感。豐富的靈感與素材令穆旦佳作迭出,他創作了《出發》《原野上走路》等“三千里步行”系列詩篇。

1940年,抗日戰爭進入艱苦的相持階段,穆旦從西南聯大畢業,留校任教。目睹山河破碎、人民罹難,而中華兒女奮起抗爭的精神也感染着詩人。

1941年12月,那首深沉悲壯、被譽爲“帶血的讚歌”的長詩《讚美》,就在穆旦筆下靜靜地流淌了出來。其中他這樣寫道:“我要以一切擁抱你,你我到處看見的人民啊,在恥辱裡生活的人民,佝僂的人民,我要以帶血的手和你們一一擁抱,因爲一個民族已經起來。……當我走過,站在路上踟躕,我踟躕着爲了多年恥辱的歷史,仍在這廣大的山河中等待,等待着,我們無言的痛苦是太多了,然而一個民族已經起來,然而一個民族已經起來。”

這首詩發表後,立即引起人們的強烈共鳴,被奉爲經典,從而奠定了穆旦“第一流的詩才,也是第一流的詩人”的地位。幾十年後,這首詩還曾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

1942年,24歲的穆旦迎來人生一次重大轉折。他參加了中國遠征軍,在第5軍司令部任中校翻譯官,隨軍進入了緬甸抗日戰場,先後寫下了詩歌《森林之魅——祭胡康河谷上的白骨》《阻滯的路》《活下去》等作品,無不閃耀着人性的光輝,成爲中國抗戰史上具有永恆藝術價值的不朽篇章。

此後的數十年間,穆旦人生命運幾經沉浮,但是他那顆成熟的詩心卻一直未曾改變,完成了自己人生與生命的讚歌。1977年2月穆旦去世,時年59歲。

如今,穆旦的詩歌穿越到高考作文裡,給了一千多萬高考學子以教育與警醒,也提醒每一位中華兒女自強不息、振興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