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時節溼氣重 中醫專家建議……
轉自:瀋陽晚報
2月18日迎來雨水節氣。雨水節氣,氣溫回升,降雨增多,爲世間萬物帶來蓬勃生機,但此時節天氣變化無常,疾病極易乘虛而入。瀋陽市第六人民醫院中醫康復科主任田霞提醒市民:雨水節氣自然界溼氣加重,養生的關鍵在於疏肝健脾。
溼氣悄然瀰漫——健脾祛溼重補水
雨水之際,溼氣悄然瀰漫,飲食重點在於健脾祛溼。中醫理論中,脾胃堪稱後天之本,是氣血生化的源頭。此時,不妨適當增加具有健脾祛溼功效的食物攝入,像山藥、薏米、芡實、白扁豆、紅棗、南瓜等都是不錯之選。
另外,雨水時節氣候兼具乾燥特點,人體易出現口乾舌燥、皮膚緊繃等狀況。所以,務必注重補充水分,多飲溫開水。也可依據個人喜好,酌量飲用養生茶,例如玫瑰花茶,其能疏肝理氣、活血化瘀;陳皮茶有助於健脾燥溼、化痰止咳。依自身需求挑選適宜的養生茶,既能滿足補水需求,又能收穫養生之效。
寒意尚未散盡——溫和運動最相宜
恰當的運動能夠推動氣血運行,提升機體抵抗力。雨水時節,儘管天氣漸趨暖和,但寒意尚未散盡,過於劇烈的運動並不適宜。不妨選擇一些溫和的運動項目,如散步、慢跑、太極拳、八段錦等。太極拳與八段錦動作舒緩柔和,講究動靜相宜,具備調和氣血、平衡陰陽、疏通經絡等諸多益處。練習過程中,要求呼吸自然順暢、意念專注集中。長期堅持,對改善身體柔韌性、協調性與平衡力大有裨益。每週進行3至5次,每次30分鐘上下即可。運動期間,保暖工作不容忽視,防止着涼受寒。運動前充分做好熱身準備,活動開身體關節;運動結束後,及時擦乾汗水,更換衣物,避免寒溼之邪侵襲人體。
晝漸長夜漸短——儘量23時前入睡
中醫倡導“天人合一”理念,人體生理活動應契合自然界變化規律。雨水時節,白晝漸長,黑夜漸短,需順應這一自然節律,合理調整作息。建議晚上儘量在23時之前安然入睡,清晨6時至7時左右按時起牀,確保充足睡眠,以利身體恢復與調養。
此外,雨水時節氣溫起伏較大,早晚溫差依舊明顯,“春捂秋凍”的原則仍需遵循。特別是老人與兒童,身體抵抗力相對薄弱,更要注重保暖,預防受寒感冒。同時,保持室內空氣流通至關重要。經常開窗通風,可有效減少細菌、病毒滋生繁衍的機會。
萬物復甦易躁——走進自然最放鬆
春季是萬物復甦、肝氣升發的季節,雨水時節亦不例外。這段時期,人們的情緒容易波動,稍不留意便可能煩躁易怒。而不良情緒會干擾肝臟正常功能,進而引發身體諸多不適。所以,雨水時節尤其要重視情志調節,保持心情舒暢,使肝氣得以順暢疏泄。日常生活中,有諸多途徑可調節情志。不妨多參加戶外活動,走進大自然懷抱,欣賞山川秀麗景色,感受春天的盎然生機,讓身心在自然中得到放鬆。
本版稿件均由瀋陽晚報、瀋陽發佈客戶端記者樊華採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