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黔東南,遇見詩與遠方的模樣

本文轉自:人民網

王治軍 劉微

黔東南,這片藏在羣山褶皺中的土地,浪漫而夢幻。不少人對“黔東南”三個字感到陌生,但對“村BA”“村超”“侗族大歌”卻又感到熟悉。這片土地有山水的交響,歌舞的相融,有濃郁的民族風情,有酸爽的煙火鄉愁。提到黔東南,你會想到什麼?

一山一水間,盡顯詩和遠方

“只要有一碗酸菜,有一碗酒,我們就唱啊跳啊,不亦樂乎。”在貴州民族大學教授李天翼心目中,黔東南是綠水青山,是民族風情,更是一個又一個具體的黔東南人。“最美的風景表面是文化,核心還是人。黔東南各族人民的生活智慧,就是和諧、歡樂與浪漫。”

雷公山下,清水江邊,黔東南依靠着這裡的自然山水與人文風情,讓遊客們沉醉其中,流連忘返。數據顯示,2024年黔東南共接待遊客8704.6萬人次,同比增長10.47%;實現旅遊綜合收入976.64億元,同比增長11.51%。

一針一線裡,織就民族史詩

隨着“村T”的火熱,苗繡也被越來越多人關注。靛藍、紫紅、翠綠等豐富色彩,破線繡、數紗繡、編織繡等繁複繡法,飛鳥、蝴蝶、游魚等各式圖案……不少遊客都被黔東南精美的民族服飾驚豔。一件衣裳,便是半部族史;一匹織錦,便有萬種風情。而這些美,正是黔東南的繡娘們以針爲筆、以布爲紙的深情書寫。

79歲的苗繡縣級代表性傳承人潘玉珍,7歲就繡出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朵蝴蝶花,這一繡就是一輩子。“苗家人家家戶戶都要學繡花。”她說道,“苗繡是我們生活的依靠,也是我們生命中最寶貴的東西。”

如今,越來越多年輕人喜歡苗繡,並嘗試創新發展,將它時尚化、國際化。“過去苗繡是自繡自穿,現在不只是中國人,外國人也來學習,把苗繡元素用在時裝上,苗繡也更時尚了。”談到苗繡走出國門,潘玉珍雙目有神,滿臉自豪。

一歌一舞中,聆聽自然迴響

在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中,磅礴奇幻的東方神話,遇上空靈悠遠的侗族大歌,一場“夢幻聯動”,讓人如癡如醉。在肇興侗寨,人們的一天都在侗族大歌的歌聲中度過——早上喝茶、中午吃飯、田間勞作、晚間聚會都要唱歌。侗族大歌縣級代表性傳承人陸暖蘇說:“無歌不成席,我們一天不唱歌渾身難受。”

擁有兩千多年曆史的侗族大歌,依靠着祖祖輩輩口口相傳,流傳至今。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卻能模擬山間一草一木一禽一獸,發出“大自然的合唱”。作爲傳承人,陸暖蘇閒暇時間就去找歌師學習,也會教小朋友學習侗族大歌,她堅定地說:“傳承和推廣侗族大歌是我應盡的責任,看到侗族大歌被世界聽見,我感到無比自豪。”夜晚,侗寨鼓樓旁的篝火燃起,陸暖蘇和她的侗寨父老鄉親與遠道而來的客人手挽着手,載歌載舞,成爲黔東南山谷裡躍動的風景。

一碗酸湯裡,蘊含生存智慧

“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躥躥。”一提到酸,黔東南人的DNA就動了。酸是自然發酵的產物,從最初食鹽的替代品,變成了貴州傳統美食的底色,變成了黔東南人的鄉愁。“酸湯已經走出黔東南,走出貴州,走向世界了。”凱里酸湯魚製作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吳篤琴自豪地說。

黔東南酸湯分爲紅酸和白酸,紅酸熾烈,白酸溫柔。酸湯中有木姜子的辛烈和毛辣果的野性,經過陶壇的沉澱,配上新鮮的稻田魚,最終成爲飯桌上的美味佳餚。吳篤琴說:“酸湯魚不僅僅是一道菜,更是我們的黔東南人取材天地的智慧。”

“黔東南交通發展迅猛,旅遊業也越發火熱。經濟的蓬勃發展,也爲我們在此投資經商提供了助力。”久居黔東南幾十年,《美好中國城市行》城市能量官——貴州功文商貿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功文不禁感嘆黔東南這些年的發展變化。“紮根黔東南幾十年,我們在這裡成家立業。也希望通過事業發展拉動就業,帶動更多人根植這裡共同發展,讓黔東南越來越好。”

《美好中國城市行》是由人民網推出的一檔大型融媒體欄目,由華彬快速消費品集團特約播出、華彬文化基金會特別支持。結合人民網“萬商萬品 萬象煥新——百日直播行動”,該欄目深入多座城市,激發消費活力和城市煙火氣,體驗文化、美食、美景,以圖文、直播、視頻短片等形式,展示城市美好生活的不同側面,呈現城市的歷史底蘊和與時俱進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