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生態文明之筆 共繪“萬物並育”畫卷
□周小萍
近日,一則消息引發全國關注,蘇州太湖流域觀測到超過6500只世界易危物種紅頭潛鴨,創下近十年最高紀錄。這一數字不僅刷新了人們對太湖生態的認知,更成爲蘇州獲評“國家溼地城市”後最生動的註腳。從瀕危鳥類種羣復甦到觀鳥經濟興起,太湖的生態蝶變正書寫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篇章。
紅頭潛鴨齊聚太湖,溼地修復成造“美”密碼。紅頭潛鴨對棲息地要求極爲嚴苛,需水質清澈、食物豐富且干擾較少的水域。此次6500只紅頭潛鴨集羣太湖,佔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路線總量的2%,遠超國際1%數量標準。這一現象的背後,是蘇州十餘年溼地保護的系統性努力。太湖通過退漁還湖、棲息地修復、水質治理等措施,重建了蘆葦蕩、淺灘、水生植物帶等多樣化生境。太湖湖濱國家溼地公園通過恢復蘆葦密佈的水域,成爲小天鵝連續12年的越冬地,並吸引了青頭潛鴨、東方白鸛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讓太湖從生產型湖泊轉型爲生命共同體港灣。
觀鳥業態持續升溫,善“經濟”也重“人文”。生態保護的成效,催生了“觀鳥熱”這一新型文旅業態。冬日太湖邊,紅嘴鷗與骨頂雞羣飛的畫面成爲攝影愛好者的創作天堂,暮刻書坊等觀鳥點日均接待遊客超千人。很多市民感慨:“每年觀鳥已成習慣,這是城市與自然對話的窗口”。更值得關注的,是生態保護與科普教育的深度融合。太湖湖濱溼地推出“零距離觀鳥研學路線”,孩子們乘船觀察白鷺、紅嘴鷗,學習溼地生態知識,這種“體驗式環保”讓生態意識從口號轉化爲行動,形成“保護—觀測—教育”的良性循環。
從瀕危物種到城市IP,人與自然鋪展“萬物並育”大美畫卷。紅頭潛鴨的迴歸,標誌着太湖生態系統的韌性提升。作爲環境健康“指示物種”,其種羣增長折射出溼地食物鏈的完整性,水生植物恢復爲潛鴨提供食源,魚蝦貝類繁育支撐鳥類營養需求,而鳥類活動又促進營養物質循環。這種動態平衡,正是“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理念的微觀體現。蘇州將生態資源轉化爲城市IP的實踐更具啓示意義,通過劃定保護區、建設觀鳥設施、開發自然教育課程,太湖溼地不僅成爲生物多樣性“保險庫”,更孵化出低碳文旅新業態。這種“保護即發展”的模式,深刻闡釋了環境保護與經濟增長有機統一、相輔相成的關係。
生態治理,永續發展,爲全球生態家園貢獻“中國策”。太湖的實踐揭示了一個真理,溼地保護不是孤立的環保行動,而是關乎全球生態安全的系統工程。作爲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路線的重要節點,太湖的生態質量直接影響跨國鳥類的生存。數據顯示,全球紅頭潛鴨數量持續下降,而太湖種羣逆勢增長,其經驗可爲同類溼地提供範本。從6500只紅頭潛鴨的翅膀下,我們看到的不僅是鳥類種羣的復甦,更是一個城市對生態文明的時代迴應。太湖溼地的重生之路證明了當人類以謙卑之心守護自然,自然必以豐饒之美回饋人類。這份和諧共生的答卷,正在爲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