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股迴歸港股趨勢與潛在風險分析
近年來,中概股迴歸港股的趨勢愈發明顯,尤其是在中美貿易摩擦和監管政策變化的背景下,這一趨勢更是加速推進。然而,儘管迴歸港股爲中概股提供了新的融資渠道和風險分散的機會,但這一過程中也伴隨着諸多潛在風險,值得深入探討。
首先,中概股迴歸港股的主要驅動因素在於美國監管環境的不確定性。自2020年底美國《外國公司問責法》簽署以來,中概股在美國市場的監管壓力持續增加。2022年3月,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將首批5家中資企業列入“初步識別名單”,標誌着美國對中概股的監管從制度建設步入執行階段。這一背景下,中概股企業爲規避潛在的退市風險,紛紛選擇通過“二次上市”或“雙重主要上市”的方式迴歸港股。截至2024年底,已有34家中概股企業在港股上市,流通市值約1.4萬億港元,佔中概股在美流通市值的45%。其中,阿里巴巴、京東、百度等大型企業均已通過不同方式完成迴歸。
然而,儘管迴歸港股爲中概股企業提供了新的融資渠道,但這一過程中仍存在諸多潛在風險。首先,迴歸港股的企業面臨流動性缺口的問題。中金公司測算,部分投資者因無法轉換而出現的流動性缺口約爲3000-4000億港元,相當於1.5-2日的港股主板成交額。雖然這一缺口相對可控,但在短期內仍可能對市場造成衝擊,尤其是對於中小市值企業而言,流動性風險更爲顯著。
其次,迴歸港股的企業還面臨監管合規的壓力。與在美國市場相比,港股市場的監管要求更爲嚴格,尤其是在信息披露和公司治理方面。對於通過“雙重主要上市”方式迴歸的企業,必須同時符合香港和美國兩地的監管要求,這無疑增加了企業的合規成本。此外,港股市場對企業的盈利能力要求較高,尤其是對於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企業而言,迴歸港股可能面臨更大的融資壓力。
再次,中概股迴歸港股還可能面臨市場估值差異的風險。由於港股市場與美股市場在投資者結構、市場流動性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中概股在迴歸港股後可能面臨估值下調的風險。尤其是對於中小市值企業而言,港股市場的流動性相對較低,可能導致企業估值低於美股市場。此外,港股市場對科技股的估值普遍低於美股市場,這也可能對迴歸企業的股價造成壓力。
最後,中概股迴歸港股還可能面臨地緣政治風險。儘管香港作爲國際金融中心,具有“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但在中美貿易摩擦和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的背景下,香港市場的穩定性仍存在不確定性。尤其是對於依賴美國市場的企業而言,迴歸港股可能無法完全規避地緣政治風險。
綜上所述,中概股迴歸港股的趨勢雖然爲企業提供了新的融資渠道和風險分散的機會,但這一過程中仍伴隨着諸多潛在風險。企業在迴歸港股時,需充分考慮流動性缺口、監管合規、市場估值差異以及地緣政治風險等因素,制定合理的迴歸策略,以應對可能面臨的挑戰。
本文源自:金融界
作者:觀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