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認識 積極防護 系統治理——春季花粉過敏面面觀

過敏,已成爲一個越來越嚴重的全球公共衛生問題。世界過敏組織數據顯示,全球約30%人口受過敏性疾病困擾,中國則有2.5億過敏性鼻炎患者。

近年來,幾乎每年春天,“過敏”都成爲繞不開的話題。而今年,熱度變得更高。特別是在春季的北方地區,過敏患者的診療需求大增,易感人羣比往年範圍更大,過敏性疾病來勢更早、更加猛烈。花粉過敏,引發出人與自然如何和諧共生的深刻思考。過敏成爲熱門話題、就診人數不斷增加,調查統計需加強跟上很多人發出疑問,過敏的發病率和烈度變嚴重了嗎?“不同年齡兒童的過敏原致敏模式存在顯著年齡差異。”該研究團隊通信作者、北京兒童醫院過敏反應科主任向莉說,花粉過敏已有向嬰幼兒低齡化發展的趨勢。放眼全球,世界衛生組織早已把過敏性疾病列爲21世紀重點研究和防治的疾病之一。有研究預測,到2050年,全球可能有約40億人患過敏性疾病。

致敏原因是多方面的需增強應對措施的針對性

日益增長的花粉過敏背後,最直接的原因,或許是花粉量的增加。

北京市民張大爺記憶中,20世紀80年代的春天是“楊絮迷眼”,而今他的孫子面對的卻是“花粉圍城”。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醫師王旻說,春季花粉過敏的“元兇”,往往不是顏色鮮豔的觀賞花,而是依靠風力作爲媒介進行傳粉或傳播種子的樹木類、雜草類植物。

2008年北京夏季奧運會召開之前,北京協和醫院曾專門針對花粉過敏做了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對比上個世紀80年代,北京本世紀初的花粉量增加了三倍,春季喬木花粉、秋季雜草花粉的絕對數量增多,種屬多樣性增強。

“從北京區域來講,歷史上栽種的很多樹木都進入到成熟期,在繁殖期花粉傳播量大增。”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城市森林研究中心研究員王成說,圓柏、側柏等一些有花粉致敏問題的樹木被比較廣泛地栽種到了公園、居住區、辦公區、馬路旁等人羣聚集活動區域附近,加劇了花粉向人羣的傳播。

此外,“鋼筋水泥”的城市空間無法吸附四處飛散的花粉,也“助推”了花粉的傳播。值得注意的是,花粉過敏高發還與城市化、大氣污染、氣候變化等因素有密切關係。

將視線放眼全國,這個“新世紀流行病”呈現出鮮明又複雜的地域性特徵。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過敏反應科主任祝戎飛介紹,從全國過敏原的分佈看,有“南蟎北蒿”的趨勢,即在溼潤溫暖的南方,塵蟎過敏的患者多;在乾燥寒冷的北方,蒿草花粉過敏的患者多。當花粉過敏在北方地區整體更爲嚴重、部分南方城市因特殊植被成爲花粉症“飛地”時,在華東、華南地區,塵蟎、黴菌、蟑螂纔是最常見的過敏原。

過敏管理是“持久戰”個人防護、醫療資源、城市規劃都要跟上

打贏過敏“防衛戰”,短期重在個人防護與醫療資源下沉。從醫學角度應對過敏,個體目前普遍採用“三級防護法”——藥物控制、避免接觸、免疫治療。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醫師馬豔良每年在過敏季來臨前,都積極參與科普,向“敏感”人士提出三大關鍵措施。

這些措施包括藥物預防“早行動”,比如過敏性鼻炎患者可在花粉季前2周至4周使用鼻噴激素類藥物;物理防護“全方位”,要關注每日花粉指數預報,必要時外出佩戴N95口罩和護目鏡,歸家後及時清洗鼻腔、更換衣物;急救藥物“隨身帶”,哮喘患者需隨身攜帶急救吸入劑,若症狀加重應立即就醫。

過敏到底與免疫力有着怎樣的關係?北京協和醫院變態(過敏)反應科主任關凱提示,花粉過敏,並不意味着免疫力低下,而是緣於免疫紊亂,簡單地提高免疫力不但有可能幫不上忙,還有可能進一步加重過敏反應。

“正常情況下,當病原體進入身體時,我們的免疫‘小士兵’會把病原體清除掉。但對於過敏人羣來說,身體的免疫系統會將無害的花粉‘錯認’爲有害物,進行攻擊,從而產生過敏反應。”關凱解釋,這也是爲什麼有些人年輕時過敏反應嚴重,隨着年齡增長反而有所減輕。

除了上述個人積極作爲,背後還需要可及、便利的衛生教育和醫療服務作爲支撐。更重要的是,面對快速更迭的疾病譜,醫療系統應及時作出相應的頂層設計和體系調整,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過敏患者的防護難題。

多位醫生表示,從長遠來看,隨着疾病譜的變化,適時改變現有的臨牀醫學課程內容和專科體系設置,爲這場長久戰役儲備更多的醫生、提升基層過敏診療服務水平,已迫在眉睫,否則“等10年後,可能已經來不及應對高發的過敏疾病了”。

免疫發育需要接觸自然系統治理還需跨部門合作、多措並舉

有專家認爲,從長遠看,與過敏共生,並輔以全社會系統治理,可能是更理性、科學的應對態度。

關於過敏,有一個著名的“衛生假說”,即暴露於非致病性微生物中可能是建立良好免疫功能的重要性因素。

向莉經常叮囑患兒父母帶孩子去生態農業環境等場所玩耍,享受在大自然環境下的體育活動,並多曬太陽。“檢測發現,大部分過敏患者體內的維生素D含量低,且皮膚微生態的多樣性明顯減少。這是缺少日曬、過度清潔的結果。而這些都是誘發過敏和哮喘的危險因素。”

作爲“衛生假說”的實踐,生態暴露療法啓示我們:適度的自然接觸能給免疫系統建立梯度適應的機會,讓我們與各種過敏原實現柔韌的“共生”。

向莉說,但需要注意的是,這並不意味着所有孩子都能通過這種方式避免過敏,仍需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並採取適當的預防和治療措施。

如何織牢社會過敏“防護網”?有效措施包括建立過敏原監測網絡,推廣食品強制標識制度,建設低過敏原城市綠地等。

3月27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公佈59項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及修改單。新規要求八大類致敏物質必須強制標示,以降低我國人羣食物過敏風險。此舉被視爲加快織牢社會過敏防護網的一個進步。

不少專家指出,發達國家對花粉等過敏原監測比較完善,在花粉季一般每隔幾個小時就做一次花粉預報,內容不僅包括花粉濃度、品種等,也包括出行和健康生活建議等。對於中國這樣體量的患者人羣,建立一個更精準、完備的過敏原監測網絡,能起到事先預防、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全國不少大、中城市都會做花粉預報,也有一些大城市探索了跨部門的監測模型開發。比如,國內較早開展花粉日常觀測的天津氣象局,結合當地疾病數據,研發了哮喘預報模型,已開展哮喘氣象風險等級預報,今年將採用人工智能對模型進行優化。但構築防過敏的社會系統,還需要更廣、更深的跨部門合作,以及向中小城市、農村地區延伸。

過敏防治目標和路徑日益清晰仍需向科學尋求突破

北京協和醫院變態(過敏)反應科副主任醫師文利平在《擺脫過敏》一書裡寫道:“過敏現象雖然是偶然發生的,但過敏一旦發生,這種機制就不會再離開你的身體。或者說,在你身體的免疫系統裡,藏着一套敏感機制,時刻準備着,只要一接觸過敏原,它就自動發生,呈現出過敏症狀。”

人體的免疫系統就是這麼複雜而神奇。時至今日,我們還沒有搞清楚過敏的機制,治療手段也不多。與過敏性疾病不斷升高的發病率相比,過敏的整體控制率低。

但這並不意味着人們對過敏束手無策。從2016年開始,中國將每年八月的第二週定爲“過敏防治周”,其主題從“關注環境”逐步發展到“預防過敏”,再到“發展過敏專科、培養專科人才、深入基層醫院、惠及過敏患者”,其防治目標和路徑日益清晰。

許多問題的解決,最終需要向科學尋求突破。比如,發展應對過敏免疫反應靶點的精準治療,開發微生態製劑等。

目前,科學家迎戰過敏的路徑主要有:通過生物手段來調控過敏特異(IgE)抗體,或通過特定益生菌調節TH1/TH2平衡。對此,我國科學家已有不少高質量的研究,比如一些針對季節性過敏性鼻炎的生物製劑研發等。

“中國正站在防治過敏的關鍵路口。”中國醫師協會變態(過敏)反應醫師分會名譽會長尹佳說,在瞭解致病誘因之後,過敏性疾病是可預防可治療的。只要儘快行動,構建有效的過敏防治體系,提高公衆對過敏的科學認知,我們完全有機會爲攻克這一世紀難題提供“中國方案”。

來源:京九晚報